造船
國際政經
美國總統川普在上月底「川習會」後承諾暫緩對中國造船業實施一連串懲罰措施,美國貿易代表葛里爾 (Jamieson Greer) 周四 (6 日) 表示,目前正朝此方向推進,替 11 月 10 日起為期一年的休戰徵求公眾意見,具體措施包括緩徵靠港費、和起重機等港口設備的關稅。
台股新聞
台船 (2208-TW) 承造海洋委員會海巡署艦隊分署 4000 噸級巡防艦 4 艘、高緯度遠洋巡護船 6 艘於上周末下水,台船強調,未來將以高雄、基隆廠為核心,負責海軍和海巡等公務船的建造與承攬,今 (3) 日股價轉強漲逾半根停板,重新站回 20 元整數關卡,拚股價連續壓回後築底。
國際政經
《彭博》報導,美國總統川普與南韓總統李在明周三 (29 日) 宣布,雙方已敲定一項貿易協議,為自 7 月確立框架協議以來的數月談判畫下句點。協議內容包括大規模造船投資、關稅調整與科技貿易保障,意在強化美韓經貿與策略合作。協議預計將涵蓋額外的安全保障細節,完整內容將於近日公布。
國際政經
中國針對美國航運限制升級,不但對韓華海洋旗下五家美國企業施加限制,還可能依第 301 條實施進一步報復性措施。根據《彭博》報導,中國商務部週二(14 日)宣布,將對南韓主要造船商之一韓華海洋(Hanwha Ocean Co.)的五家美國企業施加限制。
國際政經
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將於 10 月 14 日,依據《對中國在海事、物流和造船行業尋求支配地位的行為、政策和做法的 301 調查報告》,啟動第一階段港口費徵收措施。分析指出,此舉實質上相當於另一種形式的關稅,將對全球航運與物流企業帶來直接影響。
台股新聞
台船 (2208-TW) 新任董事長陳政宏今 (17) 日在上任後首度對外積極發言,由於目前待執行訂單約 1300 億元,訂單能見度看到 2030 年第二季,預估接下來每一年的營收可達 300-350 億元,並使明年台船營運績效轉正。台船說明,目前手持訂單 2000 億元,待執行訂單金額約 1300 億元,訂單看到 2030 年第二季,將可挹注未來每年營收約 300-350 億元。
台股新聞
國防軍備預計 2026-2032 年採購額高達 1.3 兆元,其中,國艦國造訂單將先發酵,法人分析,龍德造船 (6753-TW) 於第四季將開出新產能,可生產 100 公尺以上中型船隻,看好將是主要受惠者之一。法人分析,無人機方面,有軍用商規、軍用軍規和美製無人機採購需求,市場規模達 4000 億元,其中軍用商規市場估明後年可達 725 億元,未來每年可望達 500 億元。
國際政經
南韓總統李在明周一 (25 日) 赴白宮,與美國總統川普展開兩人的首次面對面會談,兩人對北韓問題、集體安全和造船業的密切合作表示樂觀,但川普並未因為李在明的積極遊說,而改變南韓關稅協議的條款。川普在周一美韓高峰會後向記者表示,對南韓商品徵收 15% 關稅的協議將保持不變。
據《國際船舶網》報導,儘管面臨美國政府 301 關稅威脅,中國船企在今年 4 月份展現出強勁的市場韌性與競爭力。繼 3 月被南韓短暫超越後,中國船企迅速反擊,在全球新船訂單爭奪戰中成功奪回榜首位置。根據克拉克森於 5 月 9 日發布的數據,2024 年 4 月,全球新船訂單成交量為 75 艘,共計 364 萬修正總噸 (CGT)。
美股雷達
川普籌備推行全球「對等關稅」的同時,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正醞釀美國針對中國海事、物流、造船業採取一系列限制措施。該辦公室也考慮對任何中國船隻停靠美國港口徵收 150 萬美元費用,以減少美國對中國船隻供應產品的依賴,同時讓美國造船業沉寂半個世紀後復甦。
大陸政經
英國航運咨詢機構克拉克森研究在 2024 年全年總結中指出,2024 年全球新造船訂單量創下 17 年以來最高,且新接訂單量排名全球前十大的企業,有七家是中國企業。據《界面新聞》周一(13 日)報導,克拉克森研究的最新數據顯示,2024 年全年全球船廠共簽訂新船訂單 2,412 艘,合 1.7 億載重噸(DWT),6,581 萬修正總噸(C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