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航
據陸媒央視新聞報導,固態電池作為下一代鋰電池的核心技術方向,在新能源汽車、低空經濟等領域具備廣闊的應用前景。針對這項前沿技術,近日中國科學家針對這一前沿技術取得了一批新的重大進展。科學家們成功攻克了全固態金屬鋰電池的「卡脖子」難關,使固態電池的性能實現跨越式升級。
隨著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持續攀升,輪胎產業正經歷一場「性能革命」,車輛自重增加帶來的承重考驗、無引擎噪音下胎噪凸顯的痛點,以及低滾阻延長續航的需求,共同構成了對新輪胎技術的多重挑戰。在這場技術競逐中,中外品牌正以靜音、自修復等核心能力為抓手,爭奪新能源汽車時代的市場話語權。
港股
周四 (25 日) 晚間 7 點,小米(01810-HK) 創辦人雷軍第六次站上年度演講舞台,以《改變》為主題發表演說並正式發布小米 17 系列旗艦手機及小米平板 8 等新品,全程高能「對標」蘋果,展現小米從產品到技術的全面進階。作為本場核心,小米 17 系列包含標準版、Pro、Pro Max 三款機型,定位「最強小尺寸全能旗艦」。
歐亞股
面對中國和特斯拉在電動車市場的強勢崛起,德國豪華汽車製造商 BMW 不再袖手旁觀,而是推出了其革命性的「新世代」(Neue Klasse) 平台,並以首款車型 iX3 SUV,明確宣告其重塑電動車格局的雄心。此舉不僅是 BMW 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單筆投資,更被視為品牌在全球市場地位與前景的關鍵戰役。
科技
固態電池被視為電動車下一代關鍵技術,全球車企與電池廠正加速其商業化進程,以期解決電動車的續航里程焦慮並提升安全性。多項最新進展顯示,固態電池技術已從實驗室走向實車測試,並預計在未來幾年內迎來大規模量產。賓士領銜實車測試德國豪華車品牌賓士(Mercedes-Benz)正引領固態電池技術的實車測試。
美股雷達
電動車新創業者 Lucid 集團 (LCID-US) 周二 (8 日) 宣布,旗下 Air Grand Touring 以單次充電行駛 749 英里 (1205 公里) 的成績,刷新電動車單次充電可行駛最長距離的金氏世界紀錄,股價一度大漲逾 10%。
根據美國汽車協會 (AAA) 最新發布的調查報告,消費者對電動車接受度正呈顯著下滑趨勢。在今年 3 月針對 1128 名美國普通家庭的調查中,僅 19% 受訪者表示「可能」或「極有可能」選擇電動車作為下一輛座駕,較 2022 年的 25% 大幅下滑。
小米 (01810-HK) 早前已向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提交第二款電動車型 YU7 的申請。高盛發表報告認為,根據備案文件描述的 YU7 尺寸、性能和續航能力,對小米 YU7 的需求前景樂觀。高盛預測,其將成為中國最暢銷的高端新能源 SUV 之一,可與特斯拉 Model Y 和理想 L6 等車型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