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電池
A股港股
據陸媒央視新聞報導,固態電池作為下一代鋰電池的核心技術方向,在新能源汽車、低空經濟等領域具備廣闊的應用前景。針對這項前沿技術,近日中國科學家針對這一前沿技術取得了一批新的重大進展。科學家們成功攻克了全固態金屬鋰電池的「卡脖子」難關,使固態電池的性能實現跨越式升級。
大陸政經
繼上月清華大學張強團隊在《自然》雜誌發表關於固態電池領域的研究進展後,國內固態電池研究又取得新突破。近日中科院物理所黃學傑團隊聯合華中科技大學、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等單位,在全固態金屬鋰電池領域取得關鍵突破,開發出陰離子調控技術,成功解決電解質與鋰電極緊密接觸的行業難題,相關成果也在上周二 (7 日) 發表於《自然 - 永續發展》期刊,為固態電池實用化注入「強心針」。
A股
中國股市三大指數今 (5) 日齊步彈漲,創業板指領漲,上證指數重返 3800 點大關,但周線仍創 5 個月來最大跌勢紀錄。滬指 (SSEC) 今日收高 1.24% 至 3812.51 點,深證成指 (SZI) 攀漲 3.89% 至 12590.56 點,創業板指收紅 6.55% 至 2958.18 點,滬深兩市成交額合計人民幣 2.3 兆元,較前一個交易日減少 2396 億元。
科技
固態電池被視為電動車下一代關鍵技術,全球車企與電池廠正加速其商業化進程,以期解決電動車的續航里程焦慮並提升安全性。多項最新進展顯示,固態電池技術已從實驗室走向實車測試,並預計在未來幾年內迎來大規模量產。賓士領銜實車測試德國豪華車品牌賓士(Mercedes-Benz)正引領固態電池技術的實車測試。
科技
2025 年上半年,中國車市正經歷一場由科技驅動的深刻變革,從 L3 級自駕的艱難落地到 800V 高壓平台的普及,從半固態電池的量產突破到「AI 定義汽車」理念的實踐,這場變革遠不止於價格戰與銷量排名的更迭,而是關乎未來出行方式的重構。在智慧駕駛領域,L3 級自駕技術成為產業分水嶺。
A股
碳酸鋰價格正經歷史詩級暴跌,碳酸鋰期貨主力合約上周一 (5 月 26 日) 收盤價首次跌破每噸 6 萬元 (人民幣,下同)(約 25.4 萬台幣) 大關,較 2021 年 60 萬元歷史高點暴跌超過 90%,這場持續四年的震盪行情如今已墜入深谷。
A股
比亞迪 (002594-CN) 宣布,將在 2027 年推出第一台全固態電池純電車,這也宣告著固態電池已經進入時間競賽,因為寧德時代也公布,要在 2027 年推出「準量產」全固態電池。固態電池被稱為「電動車最後的決賽圈」,誰率先掌握了固態電池的量產,誰就掐住了汽車行業的脖子,因為其效能、成本、安全三方面都全面碾壓現有的鋰電池,一旦實現規模化量產後成本甚至還能更低。
台股新聞
研調機構 TrendForce 最新《全球固態電池市場發展趨勢報告 2025》指出,日本政府目標在 2030 年左右實現全固態鋰電池商用化,因此擴大提供研發資金,經濟產業省 (METI)2024 年發佈了《電池供應保證計畫》,至年底共批准四大全固態電池相關的研發案,補助金額最高約達 6.6 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