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美股評論:虛擬貨幣的前生來世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3-04 08:25


導讀:MarketWatch專欄作家傑弗(Chuck Jaffe)認為,無論從總結歷史教訓,還是研究虛擬貨幣可能的未來,最終得出的結論都只能是一個:今日的比特幣及其他虛擬貨幣交易,本質只能是投機。

以下即傑弗的評論文章全文:


盡管最近這一周時間中,各種壞消息紛至沓來,甚至政府監管的可能性也大有浮出水面之勢,導致虛擬貨幣市場環境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但是比特幣和它的小伙伴們,其價值本質上並無變化。

你或許會,這法不對,畢竟一周之間,所有虛擬貨幣的價格都一路暴跌,而最直接的導火索無疑是Mt. Gox的變故。曾經的最大比特幣交易所在一系列麻煩當中灰飛煙滅了——他們承認,損失了大約價值4億7500萬美元的比特幣,隨即向東京法庭申請了破保護。

不過事實上,這些虛擬貨幣的內在價值並沒有變化。它們的內在價值過去等於,現在也等於——在任何一個特定時段,任何人願意買進和賣出它們的價位。

虛擬貨幣的支持者宣稱,比特幣和其同類們代表了貨幣的未來,指出了全球支付和交易系統巨大變革的方向,但是,如果我們是在認真考慮這些虛擬貨幣的來龍去脈,則我們不單應該向前看未來,同樣也該回頭看歷史。

盡管交易者和真心信徒,這些貨幣代表的是全新的時代,但事實上,它們的故事全都是老故事。

比如,在研究最大的比特幣交易所所遭遇的災難時,你也可以去查一下鬱金香塊莖的價格是多少——從34美分到4美元不等。只是,鬱金香現在不當季,這就使得它們較難得到,因此我們不妨參考一下百合之類當季花卉的價格,你就會明白,等到鬱金香的時令來到,價格還會比現在更低。

我們之所以會談到鬱金香塊莖的價格,是因為它們的內在價值其實也一樣,等於人們願意支付的買進價格。

在1630年代荷蘭的鬱金香狂熱剛一開始,最普通的鬱金香塊莖價格就翻了一番,大致是3弗羅林,相當於一名工匠一周的收入。那些較為珍稀的品質,其塊莖上漲之前是大約40弗羅林,則上漲了近十倍。我在大學時讀過的教科書對這價格做了很細緻的解釋——一枚塊莖的價格相當於十二頭羊,或者四頭牛,或者兩噸黃油,或者上千磅乳酪……

局面發展到極致,中等水準的鬱金香塊莖,其價格就可以購買一座小房子了,而那些珍稀品種的塊莖,更是價值幾千弗羅林,以今天的美元計算,一朵花就要賣到75萬美元以上。

交易者們聚集在小酒館裏——常常是有組織的——討論交易趨勢、當前價格,以及他們怎樣可以發財等等。

鬱金香是可以生蛋蛋生的——塊莖可以培育出未來的花朵和更多的塊莖——價格飛速上漲,很快就達到了根本和現實完全脫節的程度。當荷蘭政府官員相信,狂野的投機可能會損害到宏觀經濟,因此出手平抑市場行情時,鬱金香批發商的判斷是他們需要鎖定自己的利潤,於是,瘋狂的拋售開始了。

短短幾天的時間,鬱金香市場就已天翻地覆。

那些真正的信徒只希望收回本錢,於是選擇了繼續等待——一直等到他們的家人和后嗣都消費掉了兩噸黃油,也再沒等到那麼一個機會。

盡管比特幣几乎可以是鬱金香的當代翻版——差別只是,互聯網聊天室和用戶群取代了小酒館——但是,這並不一定就意味今天的故事也會有那麼可怕的結尾。

只是意味可能會有。

從1630年代到現在,我們還經歷過不少其他的類似狂熱。事實上,我作為記者初出茅廬的時候,還曾經參與過1985年一次荷荷巴豆狂野投機的報導。

虛擬貨幣還會讓我們想起其他一些歷史上著名的金融事件。

1720年代,南海公司宣佈,由於貿易利潤增長,他們可以為政府提供資金,購買超過3000萬英鎊的戰爭債券,南海泡沫隨之生。英國議會批准他們的提議之后,這家公司的股票價格從每股100英鎊一路狂飆到了300英鎊以上。投資者還想要更多股票,於是公司不停地發行;到了某一時間,董事們開始傾銷股票來鎖定自己的利潤,而內線人士的這種做法曝光之后,引發了恐慌,最終不單南海公司徹底垮台,整個市場也傷痕纍纍。

盡管比特幣和其他虛擬貨幣被認為發行數量受到控制,這就避免了稀釋問題,但不可避免的,是炙手可熱的投資機會遇到人的天性之后會發生的事情。現在,Mt. Gox的管理層被指存在若幹可疑的交易,事情的本來面目到底怎樣,當然要由法庭來判定,但是緊盯這一切的投資者不可能不感到緊張,而一旦緊張擴散開來,潮流就被反轉,甚至將Mt. Gox自己也衝擊出局了——就像當初的南海公司一樣。

更為現代的版本也不鮮見,比如1980年代中期的IPO狂熱,終結於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大崩盤;還有1990年代的互聯網IPO狂熱,終結於互聯網泡沫破滅之日。

在這兩輪狂熱當中,人們都被投機想法所徹底控制,而忽略了市場基本面和公平值等至關重要的因素。

因為人們就是喜歡買進“新”事物,要推銷它們總是很容易,比如今天的新事物虛擬貨幣

哪怕到了最后,目前存在的一百多種虛擬貨幣當中最終真的有那麼一兩種被全世界所接受,真的可以和國家支持的貨幣平起平坐,我們也不可能知道這最后的贏家到底是哪一兩種。

從這個角度來,虛擬貨幣狂熱和1980年代的計算機熱又頗有些相似了。當時,有不少人都相信,技術技術將改變所有人的生活,於是他們將大量賭注押在了那些媒體聚光燈下的計算機股票身上。

那時候,大多數投資者選擇的是網威,因為他們甚至還都沒有聽過微軟的名字。他們還相信Wang Labs或者Prime Computer會成為大贏家,而要到很久之后,他們才會聽有個叫戴爾(Michael Dell)的人在自己德克薩斯州大學宿舍裏開了家公司。

這並不意味比特幣交易者一定就是下錯賭注了,只是意味虛擬貨幣的真正前途或許至少現在還不存在,它們還不擁有使得傳統貨幣成為“合法貨幣”的那些要件——沒有國境、沒有央行的貨幣系統,至少現在還不能不讓投資者、監管者、銀行家和各國政府深深困擾。

盡管故事在未來幾年,乃至幾十年內還都將繼續下去,但是大多數虛擬貨幣最終將只能是一場投機。如果你真的想去交易,那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備——其實不用去學習歷史,你也會知道,今天的上千磅乳酪明天就完全可能變成一堆垃圾。(子衿)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