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20年科技創新優勢盡失 電子大戰 日本從獨大變陪跑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2-17 16:30
日本經濟遭遇「迷失20年」,國力大不如前,更失去了幾十年來最大競爭優勢--科技創新。在智能產品盛行的年代,日本電子業競爭力與一海之隔的韓國此消彼長,在主要板塊的市場佔有率都大不如前。分析認為箇中癥結在於日本政府科研支援政策嚴重落後,加上日本企業文化的限制,但這些問題要在一朝一夕解決,絕不容易。
香港《文匯報》報導,在過去20年間,日本在各類電子產品市場中的角色,相繼由一國獨大變成陪跑角色,例如動態記憶體(DRAM)晶片由1987的76%驟降至2004年的3%,汽車導航系統由2003年的100%跌至2007年的20%,太陽能板由2004年的45%減至2007的21%。2005年生產的iPod有七成零件來自日本,但5年後面世的iPad,零件卻只有2成是日製。
日本電子業的問題主要出在兩處:一、日企垂直生產模式跟不上製造業全球化趨勢,過去長處變成最大缺點;二、日企未能準確捕捉製造業與服務業合併的電子業大潮流,在軟件和應用程式發展上落後於人。
韓日同樣在戰後經歷過政府推動經濟增長階段,但兩者在應對上述問題時卻出現不同結果。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爆發後,韓國大力推動市場改革和資訊科技普及,並鼓勵通訊業競爭;政府要求業界採用國際技術標準,同時支援商業科研及投資,策略較日方進取。近年韓國在資訊及通訊科技(ICT)市佔率超越日本不無道理。
相反日本政府在應對這些挑戰上步伐緩慢,政策僵化,20年來歷屆政府都忽視真正經濟政策制訂,政客反以抨擊「官僚體系」為己任,導致曾經權傾一時的經產省和財務省無法再負擔推動產業發展重責,因此在調節市場上的表現與韓有天壤之別。
本來在亞洲植根多年的日企,應可受惠於亞洲新興經濟體起飛,但很多日企對海外市場了解貧乏,產品定價高,功能又不夠「地道」,自然難敵以「地方智慧」行先的韓國三星(Samsung)。以索尼(Sony)為例,旗下智能手機主要定位成蘋果公司(Apple)般的高階產品,卻不獲海外消費者接受,結果高低階市場兩頭不討好。
早稻田商學院教授岡壽崇表示,日企甚少在他國做研發,高層欠缺「外國聲音」,故步自封,沒國際視野難言有大作為。
日企真正創新文化沒落亦值得警惕,由於公司管理制度通常不鼓勵「個人主義」,員工得過且過,導致在已過時的產品小修小補。這種「加拉巴哥群島效應」令日企產品只適合日本市場,但在外國無法與蘋果及三星等競爭。
日本政府及央行推行超寬鬆貨幣政策,令日元匯價去年狂貶12%,雖然成功推高日企利潤,但去年出口量並未增加,反而按年減少1.5%,貿易逆差達到11.47兆日元(約8737億港元),形成所謂「J曲線效應」。分析認為,日企生產工序早已外遷,又未有將增加的收入再投資,單靠貨幣政策難以有效推動日本經濟。 (接下頁)
[NT:PAGE=$]
「J曲線效應」是指一國貨幣貶值後,經常賬反而較先前惡化,進口增加出口減少。日本經濟低迷多年,原希望在「安倍經濟學」下稍見起色,外界更預料電子業今年有望迎來小陽春。然而分析指出,日本4月將上調消費稅,預料會衝擊經濟,而且智能手機等市場已逐漸飽和,日企未必能輕易突圍。
日企廠房外遷,令本土生產減少,也難受惠日匯貶值。以本田車廠為例,去年從美國出口的汽車數目比美國從日本進口更多,意味日企將生產活動遷至海外,令日匯貶值的利好作用打折。
不少日企擔心日匯跌幅不會持久,拒絕調低出口貨價格,令日貨在海外競爭力未有顯著增加。但與此同時,日日貶值令進口原料成本上升,導致日企傾向囤積利潤,而不再投資,產品質素無法提升,長遠無法和韓國等對手競爭。
日本出口積弱,核電廠停運又令進口能源開支大增,令經常賬赤字不斷增加,瑞穗銀行市場經濟師唐鎌大輔指出,這是前所未見,政府應對症下藥,落實改革經濟。
韓國企業多年來一直在印度消費電子市場壓住日本,但隨著日企開始將注意力放在中國以外的亞洲市場,索尼、Panasonic、日立、大金及聲寶等品牌均計劃大舉增加在印投資,希望搶佔更多市場份額。
上述日企過去數年先後宣布將在印度投資逾800億盧比(約100億港元),包括設廠及研發。相比之下,韓國品牌至今在印度只投資了近400億盧比(約50億港元),加上未來承諾的200億盧比(約25億港元),總數仍少過日企。
印度年輕消費群眾日漸擴大,經濟又有巨大潛力,是商家必爭之地。索尼手提電腦及電視在印度的需求以雙位數急增,帶動公司前年在印銷售額跳升3成,達820.6億盧比(約103億港元)。
為了應對來勢洶洶的日企,韓國品牌如三星及LG前年大割價,產品往往打9折至8折不等,吸引消費者。由於日中關係因領土主權爭議而惡化,促使日企致力擴大中國以外市場,以填補在華流失的生意。
在彭博最近公布的「全球創新指數」中,韓國排名榜首,反映當地致力發展科技與創新的努力獲得肯定。韓國總統朴槿惠去年設立新的科學資訊通信技術和未來規劃部,顯示政府願意支援科技發展,加上有意投資韓國新創企業的創投基金及「天使投資者」增加,當地網絡及專利等的配套也相當成熟,令該國有望成為如矽谷般的科技創業搖籃。
Softbank Venture、StoneBridge Capital及Strong Ventures等創投公司正準備進駐韓國,連Google也有援助韓企,將它們的產品推廣至國外,為充滿創意但缺乏資金的韓國年輕科技專才提供創業基礎。 (接下頁)
[NT:PAGE=$]
近年韓國專利活動活躍,反映新技術或新發明不斷湧現,對缺乏天然資源、農業與製造業的發展又有限的韓國來說,發展科技是最大出路。另一方面,隨著三星見證韓國科技企業崛起,當地經濟逐漸過於單一化,可能構成隱憂。
三星電子和現代汽車等韓國巨企近年揚威世界,但日本有評論認為,韓企在擴大國際版圖上太急進,負荷超出自己所能承擔,當前新興國經濟開始放緩,恐成為引爆危機的導火線。《日本時報》引述文章指,韓國學者1990年代已開始擔憂,韓國會被夾在擁有龐大勞動力的中國,以及站在科技尖端的日本之間,如今憂慮正逐漸成真。
文章提到,韓國最大鋼企POSCO最近在印尼爪哇設廠,每年產量可達300萬噸,是POSCO在韓境外首座大工場。然而印尼經濟急速放緩,加上大量中國鋼鐵流入東亞市場,正嚴重威脅POSCO。報道指,POSCO國內外需求都面臨下跌,去年7至9月營業利潤按年大跌47%,而耗資6000億韓元(約43.8億港元)的爪哇工程更恐成致命傷。
評論又批評現代汽車業績看似彪炳,但去年頭9個月單在中國就賣了116萬架車,佔同期全球銷售1/3,反映現代太過依賴單一市場。隨著天津和重慶等主要城市收緊汽車登記,恐嚴重衝擊現代今年銷售額。現代位於韓國蔚山的總工廠去年8月發生罷工,工人事後獲應允加薪,令平均年薪升至9400萬韓元(約68.7萬港元),亦為現代帶來沉重財政壓力。
文章指出,韓企過去一直疏於投資研發,產品主要是從美歐日進口技術或模仿製成。雖然韓國產品相比競爭對手在價錢上有優勢,但一旦中國企業採取同樣策略,韓企將近乎毫無還擊之力。評論指出,即使強如三星,今後能否維持市場地位亦令人生疑,而一旦三星跌倒,恐同時絆跌整個韓國經濟。
《文匯報》環球點評分析,智能手機崛起,為科技產品市場帶來翻天覆地的轉變,小型遊戲機及數碼相機一度成行成市,地位轉眼一落千丈。三星平價或高檔產品均廣受歡迎,幾乎以一己之力,技術性擊倒索尼、Panasonic、聲寶等日企。然而科技發展一日千里,這場電子業持久戰難有永遠贏家,誰也難保三星的成功只是歷史長河中的另一次剎那光輝。
三星富可敵國,壟斷韓國經濟,但智能手機競爭劇烈,中國等新興市場廠商來勢洶洶,三星業績高增長時期已過。目前韓國對日本貿易赤字的主因,是韓國要依賴入口零件和原材料等;韓方相關產業競爭力遜色,是「三星獨大」所掩蓋的隱憂。
互聯網巨擘Google近年動作多多,在軟件及硬件雙線發展,包括收購人腦式電腦新晉公司、開發智能眼鏡Google Glass等。Google X神秘實驗室不斷醞釀革命性科技玩意,令消費者引頸以待。公司早前決定出售旗下摩托羅拉,既避免與其他Android手機競爭,亦顯然為手機熱潮降溫做準備。反觀三星智能手錶Galaxy Gear反應麻麻,創新陷入樽頸,隨時步日企食老本的後塵。
日企一蹶不振,很大程度是韓企挖走日本人才,失去技術競爭力所致。不少過檔的日本技術員大讚韓企待遇好,領導層決策果斷,與日企故步自封差天共地。「安倍經濟學」第三支箭結構改革遲遲未落實,利益集團反對相信是最大阻力,要打破企業排外文化,非一朝一夕能夠解決的。
「加拉巴哥群島效應」是來自日本的商業用語,用於形容一種商品在設計上只針對本地市場,導致與國際標準脫軌,難以進軍國外。此詞源自生物學家達爾文在加拉巴哥群島發現的奇怪現象,當地花草茂盛美麗,但卻無法在島外存活。
加拉巴哥群島效應最初被用於形容日本手機,因為設計主要針對本土用戶,雖能主宰本地市場,但在海外卻未能獲得成功。由於日本市場有限,外國手機製造商不會投放巨資研發適合日本民眾的手機,故此日本市場一直被本地企業壟斷。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