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雍和宮為什么成為喇嘛廟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1-16 08:39
雍和宮舊址原為明代內官監官房,到清代怎么會成為親王府呢?清朝政府有一種分府的封建制度,皇帝的兒子到一定年齡受封爵號后,就得由皇宮阿哥所即皇子的住處遷入新府,住入北京城里新建的王公府內,這就叫做“冊封分府”。清康熙三十二年,后來的雍正皇帝胤禛被封為貝勒,明代內官監官房成為皇四子胤禛的府邸。
康熙四十八年,胤禛在皇子的斗爭中脫穎而出,被晉封為“和碩雍親王”,爵號的等級由第三級的貝勒提升到第一級的親王,親王是皇帝近支親脈,“多羅貝勒府”也由此改名為“雍親王府”。按照清朝政府有關親王府建筑形制的規定,雍親王府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康熙六十一年,胤禛登基后,親王府作為行宮改稱雍和宮,便列入“龍潛禁地”。
1735年,雍正帝暴卒,弘歷繼承帝位,是為乾隆皇帝。鑒於雍正帝登基前在雍和宮居住30年,乾隆帝將梓宮供奉在雍正帝生前寢殿永佑殿。移棺前,晝夜加工,將昭泰門、雍和門、雍和宮正殿、永佑殿、法輪殿等處,改為黃色琉璃瓦。乾隆九年,雍和宮正院改為喇嘛廟。
乾隆皇帝為什么將父親的宅邸改為喇嘛廟呢?為什么不即位就改,而在即位九年時才改呢?
乾隆帝之所以將雍和宮改為喇嘛廟,按他在《喇嘛說》碑文中所述,目的有二:其一是因為蒙古和西藏等地盛行佛教,其二是喇嘛教又最為盛行,不可不保護。這倒有點像我們今天的民族宗教政策,事實上是這樣的嗎?歷史學家們認為,乾隆帝把雍和宮改成喇嘛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是為緬懷過去,表示對父親的思念和一片孝心。乾隆皇帝在宮改廟的碑文中寫道,自從雍正皇帝靈柩安葬之后,在雍和宮就供奉著他的影像,每年都要去參拜,作為皇位的繼承人,對於龍潛禁地雍和宮,乾隆帝自然不敢玷污其聖名而辟作他用。但是如果長久閑置下去,他也擔心不足以表達對父親的追憶和懷念。在唐宋年代,有把先帝的住所改為宗廟宮祠的先例,這對乾隆帝是一個啟發。再則,雍正帝生前自號破塵居士,又稱圓明居士,時常跟十四世章嘉呼圖克圖和弘素等僧侶來往,並以“不著僧服的居士”自稱,晚年一心煉丹尋求長生之術。乾隆帝考慮到先帝生前信奉喇嘛教,因此把雍和宮改成喇嘛廟,選高行梵僧居此,晨鐘暮鼓,唱誦朗朗,以此表示對先帝的崇奉與緬懷,既高潔,又莊嚴隆重。這些大概是乾隆皇帝把雍和宮改為喇嘛廟的初衷。
有人認為,將宮改廟這其中還有乾隆帝篤信佛理、虔誠向佛的原因。乾隆皇帝從小就受到藏傳佛教的薰陶,少年時與第三世章嘉活佛一起讀書,以后交往甚密,及至他當了皇帝以后,主動要求修習藏傳佛教密宗。他在皇宮請章嘉活佛傳授入乘灌頂法,要求傳授本尊神勝樂灌頂法,乾隆皇帝還堅持學習藏傳佛教知識。史料記載,乾隆皇帝修習藏密的信念十分堅定,在《章嘉若必多吉傳》中記載,乾隆帝在學習時,竟將自己的坐墊收起,跪在地上頂禮章嘉國師之腳,乾隆皇帝信奉藏傳佛教的程度由此可見一斑。由於信奉藏傳佛教,他在故宮、頤和園建起多座喇嘛寺院和佛堂,並朝朝暮暮焚香祈拜。至於他如何想起把雍和宮改成喇嘛廟,相傳,乾隆帝曾經向章嘉活佛詳細詢問佛教在西藏的發展情況、怎樣出家以及講習佛法的寺院是如何形成的等等一系列問題,章嘉活佛對此一一作了詳盡的回答。乾隆帝認為,佛教之所以能夠在西藏長時期內得到發展,全部取決於寺廟。如果能建造一座修習經卷的大寺,將會有益於佛教的流傳。此后不久,在章嘉活佛的策劃下,這一工程很快動工了,並得到了國庫撥款,上面這些史料,說明乾隆皇帝由於信奉佛教而引發了他對藏傳佛教發展的關心,應該是將雍和宮改廟的一個原因。
然而乾隆皇帝既然從小就虔誠信仰佛教,卻為什么在即位后九年才提出宮改廟呢?這其中是否還有更重要的原因呢?
史學家們綜合分析當時清廷內外的形勢認為,乾隆帝自己所說的治國安邊,懷柔蒙藏少數民族,實現民族團結,維護國家安定才是將雍和宮改作喇嘛教寺廟的最主要的原因,即位后九年才提出宮改廟也是出於形勢所逼。
清王朝立國伊始,歷輩執政者都十分重視藏傳佛教,特別是其中的黃教。如順治帝正式冊封五世達賴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怛喇達賴喇嘛”,並賜金冊金印;康熙即帝位后,冊封五世班禪大師為“班禪額爾德尼”,並賜金印;雍正帝也一直使用這樣規則,扶植了達賴七世,事實證明,這種方式基本上是成功的。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雍正帝突然暴斃,乾隆匆匆忙忙即位,事情倉促得以致連停靈之所及陵墓都未準備。當時朝廷內部矛盾重重,百廢待興,西北邊疆準噶爾部作亂,乾隆帝當然沒有精力顧及宗廟之事。至於對西藏的治理,只能沿襲父皇雍正帝的規章,穩住當時的藏王頗羅鼐,密切與七世達賴喇嘛的關係,以維持西藏的安定。
但事實上,當時的西藏並不穩定。自順治帝冊封五世達賴喇嘛、康熙帝冊封五世班禪大師以后,佛教上層對朝廷忠順向化。然五世達賴喇嘛始,只重經學,不樂親政,而且將行政權和軍權分開,以致西藏政界上層時常發生摩擦,爭權奪位,甚至發生過擅立達賴喇嘛之事。從1682年五世達賴喇嘛圓寂,到1735年雍正帝命七世達賴返回拉薩,50多年里,西藏政界上層爭斗頻繁,影響國家安定統一。1735年七世達賴喇嘛返回拉薩以后,禪、政之間仍然不相合。在這種形勢下,為了掌握治藏的主動權,乾隆帝當然要在充分依靠佛教上層方面有所作為,而在京都建一座朝廷直接掌管的喇嘛廟,對於佛教治藏來說,恰似禾苗得雨、順水行舟。1744年,乾隆帝已執政九年,內部政通人和,西北邊疆形勢安定,處理西藏事務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形成把龍潛禁地雍和宮改為喇嘛廟的機緣。從以后事態發展上看,也證明了這一點。清廷通過改宮為寺,加強了與西藏佛教上層人士的溝通,借機平息叛亂,反擊尼泊爾的入侵,派遣軍隊入藏,擊退入侵軍隊,提高了中央威信。在宗教貴族的支援下,設置駐藏大臣,1751年順利制定和實施《酌定西藏善后章程》,廢除了藏王制,由七世達賴喇嘛總攬西藏政教事務,與清朝駐藏大臣共治西藏。這些措施的施行,使西藏一直處於中央政府的有效控制之下。所以說雍和宮改為喇嘛廟,無疑是朝廷與西藏上層進行感情溝通的中間環節,從而對加強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起紐帶作用。
除此之外,關於乾隆帝為什么把其父雍正帝的府第改為喇嘛廟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即贖罪說。傳說康熙朝期間,各皇子之間的皇位之爭非常激烈。當時的皇四子胤禛即后來的雍正帝心胸狹窄,生性多疑,為爭奪皇位,他不擇手段地鏟除異己。他在自己的行宮即雍和宮內訓練了一批武功蓋世但殺人如麻的殺手,因這些殺手所用武器均是一種名叫“血滴子”的來自西域的兵器,所以被稱為“血滴子”殺手團。胤禛運用這些殺手殘殺權臣,弒兄屠弟,終於在1722年康熙帝駕崩后,榮登大寶。
乾隆帝即位后不滿其父嚴政,代之以寬政,同時對其父雍正朝的一些案件進行糾錯。為彌補父“謀反、逼母、弒兄、屠弟”等滔天罪行,故而將雍和宮改為喇嘛廟。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