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日媒:安倍談話將提「道歉」 寫入「侵略」但不特指日本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8-11 09:50


图片说明

安倍晉三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將於本周五(14日)發表戰後70周年談話,外界關注他會否跟隨1995年「村山談話」及2005年「小泉談話」中,寫入並使用「侵略」及「道歉」等字眼。早前有消息指安倍無意寫入這些措辭,但日本傳媒昨日引述最新消息稱,他考慮後決定加入用字,但文句表達方式可能不同,包括把「侵略」描述為「全世界不能原諒的行為」,而非單指日本發動的戰爭。

香港《文匯報》綜合外電消息,立場親政府的日本放送協會(NHK)昨日報導,安倍聽取幕僚意見後,決定調整談話用字,內裡明確出現「殖民統治」、「深切反省」、「侵略」及「道歉」的措辭,並已把最新草稿交給執政聯盟的自民黨及公明黨參考,據報兩黨官員均對新草稿表示歡迎。

NHK未提到談話的具體表述方式,但親右派報章《產經新聞》指出,安倍或會檢討「侵略」一詞的意義,不會局限於戰時日本,而是希望指出全世界均不會容許侵略,把議題提升至普世價值層次。《產經》又指,安倍會先對戰時行為表示「痛切反省」,其後會提到日本戰後的成果,強調推進積極和平主義,未必會如村山談話般直接「謝罪」。

報導指,公明黨要求安倍在談話中明確指出日本戰前行為與侵略的關係,亦應「清楚向中國及韓國展示謝罪的意思」;自民黨保守派則認為,日本已根據《三藩市和約》謝罪及賠償,質疑「今後是否要永無止境地道歉」。

路透社分析指,安倍考慮到若不使用「道歉」一詞,與中韓關係勢必更緊張,相反,調整用字有助緩和區內形勢,有利鞏固與美國的關係,加上有傳安倍希望下月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故希望先行為兩國關係解凍。香港《明報》報導,路透社指出,安倍談話亦必須令重要盟友美國滿意。華府一直擔心韓日兩個亞洲盟友因歷史問題對立會令美國在亞洲利益受損。共同社分析指美國尤其擔心中國拉攏韓國並在亞太建立新秩序。

上智大學政治學教授中野晃一表示,安倍即使寫入有關字眼,仍可能大幅改變表述方式,預料談話意思與村山談話會有一定出入。中野相信安倍此舉是希望在安撫反對聲音的同時,減低保守派支持者的不滿,但一旦操作不當,隨時令他兩面不討好。

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拒絕證實消息,強調談話會繼承歷任首相的立場,但詳情會由安倍本人作最終決定。菅義偉又指,政府考慮為談話發表英文、中文及韓文譯本,正朝此方向努力研究。外務省2005年僅就小泉談話發佈中英文譯本,若今次「三語翻譯」成事,將是村山談話後首次。

日本國民對安保法案持續不滿,加上當局無視反對聲音,決定重啟九州鹿兒島縣川內市核電站,令首相安倍晉三民望持續下挫。日本《每日新聞》昨日公佈調查顯示,安倍內閣支持率進一步跌至32%,較上月再跌3個百分點,再創安倍第二次出任首相後的新低,女性選民支持率更低至26%,或動搖安倍的首相地位。

自民黨9月20日將重選總裁,匯控經濟師德娃莉耶警告,若安倍民望再下挫,他在選舉中便可能受挑戰,一旦失去總裁之位,便不能再任首相。不過Rogers Investment Advisors研究總監飯塚義明(譯音)指,安倍在黨內根本沒強勁對手,2012年總裁選舉中僅敗的石破茂出任閣員,相信安倍下月不會受到挑戰。

面對民望一瀉不止,自民黨內相當緊張,副總裁高村正彥前日特別提醒年輕黨員慎言,不要「擺烏龍」,給予在野黨攻擊機會。他又重申日本恪守「無核三原則」,不會運送核武器,形容在野黨是以無意義的爭議挑起不安。

安倍屢次漠視民意強推安保法案, 唯獨在2020年東京奧運主場館工程問題上,多次向公眾讓步,試圖利用這爭議作為「民望對沖」。他昨日便再次為主場館設計推倒重來,導致已經批出的62億日元(約3.9億港元)合約變成浪費,向公眾道歉。

澳洲國立大學東亞問題專家、《東亞論壇》主編德賴斯代爾昨日在網上撰文,呼籲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應利用二戰結束70周年的契機,傳達正確歷史觀。他稱日本能否傳達正確歷史觀,不僅關係到遭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受害者的尊嚴,亦關係到東亞的「信任赤字」,形容缺乏互信已成為亞太地區發展的瓶頸。

德賴斯代爾寫道,對於中國、日本及韓國這3個東北亞最重要的國家,歷史包袱及現任日本領導人的歷史觀正成為拖累各國全方位發展關係的沉重負擔,尤其安倍政權正就修改安保法案,希望說服鄰國及國內民眾。德賴斯代爾表示:「中、日、韓原本可通過更深度的經濟融合,成為東亞以至世界經濟更具活力的引擎,但歷史問題吸走了引擎的氧氣。」

文章指,安倍為戰後70周年談話的用字搜腸刮肚,外界亦較以往更關注談話內容,拭目以待他如何評價日本的戰爭歷史。德賴斯代爾認為,安倍作為資深政客,以往處理類似問題時傾向務實,相信明白到談話的重要性,不會冒險;但鑑於安倍個人對歷史修正主義的情意結,以及參拜靖國神社等「往績」,始終難免令外界擔憂。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