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匯率會計調整掀論戰 金管會:將彙整意見研議可行政策
鉅亨網記者陳于晴
壽險公會拋出匯率會計調整議題,近期引發市場高度關注,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今 (27) 日表示,主管機關的監理思維主要著眼於「財務報告的允當表達」、「產業永續經營」、「避險策略符合長期營運特性」及「強化資本韌性」。各界意見十分多元,金管會將聆聽彙整,進一步進行政策可行性研究,暫無改革時間表。

對於業者應如何加強匯率風險管理,蔡火炎說明,壽險公司須依循現行「自我風險及清償能力評估機制」及相關風險管理守則,依其業務特性、規模與複雜度建置風險管理架構。
他同時點出壽險業面臨結構性困境,由於壽險保單屬長期負債,但國內市場並無符合利率條件相應的 20-30 年期債券資產,只好大量配置到海外。現行壽險公司常用的避險工具如 NDF、CS 等,天期多為 3 至 6 個月,必須不斷滾動式續作。
蔡火炎表示,避險工具到期時,資產並未到期,最終匯回資金的匯率不會是 3、5 年後的匯率,而是 20 年後的匯率,業者花了避險成本,但未必真正對應到長期匯率風險,因此效果有限。若避險主要是為了「平滑財報」而非「實質風險避險」,便會造成成本過高,甚至不利於業者體質。
金管會的思考方向將朝向降低業者過度避險成本,並引導將節省成本轉入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 (外價金) 或資本項下,以提升壽險業的自我保險能力與資本韌性。
至於外界關注的幣別錯配問題,蔡火炎指出,金管會已透過多項政策引導保險資金配置調整,包括:鼓勵資金投入國內公共建設與策略性產業,降低對外部市場波動的暴露;調降壽險透過國內私募股權基金及創投事業的風險係數,提高投資誘因;持續與跨部會協作,擴大國內公共建設案源與金融商品。
此外,主管機關也不斷推動壽險業「結構化轉型」,引導業者回歸保險保障本質,調整商品結構與投資策略,以強化資產負債管理。目前金管會也正研議更多改善幣別錯配及資產負債管理的措施,協助業者提升財務體質。
媒體提問,壽險公司使用短天期避險工具的作法已行之有年,壽險業財務也未出現問題,為何現在才被視為「體質弱化」問題?
蔡火炎回應,問題不在於存續多年,而是「避險工具天期與資產天期的根本落差」。短期避險必須不斷續作,成本高昂,但真正實質的風險卻落在資產到期的遠期時間點。他強調,「支出了避險成本,但未必對應到真正的匯率風險,效益要打一個問號。」
外界質疑主管機關幫壽險厚實資本,是否太過寬容?蔡火炎表示,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自 2013 年設立,目的就是希望強化業者抵禦匯率波動的能力,其來源為業者自身獲利提撥,而非政府補助。
蔡火炎強調,近年已調升外價金提存上限,就是希望業者能累積更大的「水庫」。一旦外價金充足,便能用以吸收匯率波動,而不必每年承受高額避險成本。雖然近期台幣升值壓力有限,但從壽險業未避險外幣部位規模來看,目前外價金水位仍遠遠不足以完全吸收潛在風險,因此仍需強化水庫水位,截止 10 月底,外匯準備金餘額來到 3845 億元,根據估算,可能要達兆元水準才足夠。
- 看好台股但沒時間盯盤?被動投資術正夯!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 講座
- 公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