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台股

英特爾、輝達結盟衝擊,聯發科市值跌出前三

摩爾投顧-謝晨彥分析師


美國下週五將公布 PCE 物價指數,這項數據是聯準會最重視的通膨指標。市場普遍預估核心 PCE 年增率將維持在 2.9% 左右,整體 PCE 約在 3.0%,月增率可能落在 0.2% 至 0.3% 之間,顯示通膨仍有黏性但未大幅惡化。由於聯準會在 9 月會議中已將利率降至 4.00% 至 4.25% 區間,若本次數據符合預期,政策可能暫時維持觀望,等待更多證據確認通膨持續下行。市場目前仍押注今年底前有兩次降息機會,但進度將取決於通膨趨勢。若 PCE 通膨高於預期,可能迫使聯準會延後寬鬆腳步;反之,若數據顯示物價壓力明顯緩解,則有助於強化市場對後續降息的信心。整體而言,PCE 結果將直接牽動聯準會後續政策訊號,也是投資人密切關注的關鍵觀察指標。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英特爾、輝達結盟衝擊,聯發科市值跌出前三 (圖:shutterstock)

聯發科近期面臨利空與利多交織。摩根大通指出,隨著輝達投資英特爾並結盟開發 PC 與資料中心晶片,聯發科與輝達在 PC 領域的合作將不再獨家,長期發展潛力受限,尤其在英特爾主導的 PC 市場,競爭壓力加大。市場憂慮下,聯發科股價大跌逾 4%,市值跌破台達電,退居台股第四大。另一方面,聯發科宣布旗下首款採用台積電 2 奈米製程的旗艦晶片完成設計定案,預計 2026 年底量產,成為業界最早導入 2 奈米的 IC 設計廠之一。2 奈米製程效能大幅提升,將強化聯發科在手機、AI PC、車用與資料中心等市場的競爭力,並鞏固與 OPPO、vivo 等大廠合作。整體而言,雖短期因輝達與英特爾合作承壓,但聯發科在先進製程與多元應用布局上的領先,仍為其中長期發展的重要支撐。


蘋果 iPhone 17 系列 19 日開賣,北京門市一早就排隊人潮,黃牛加價轉售,顯示市場需求強勁。各大電信商如中華電、遠傳及台灣大皆看好今年銷量優於去年,預期換機潮將推升營收。另一方面,日經報導蘋果正規劃在台灣建立摺疊式 iPhone 測試產線,2026 年在印度量產,藉此分散美中緊張風險並推動整體出貨成長。供應鏈方面,傳出蘋果已包下台積電 2026 年 2 奈米超過一半產能,確保 Apple Silicon 晶片領先優勢,並可能導入最新封裝技術至 MacBook 與 Vision Pro 等新品。雖然外界認為蘋果在 AI 發展上落後,但 Bernstein 分析師指出其「裝置端 AI」將成為未來亮點,結合硬體優勢與隱私保護,有望驅動長期成長。整體而言,蘋果透過新品銷售熱度、摺疊機佈局、晶片先進製程卡位與 AI 策略,持續鞏固產業領導地位。

聯準會如市場預期降息一碼,鮑爾特別指出這次是「風險管理降息」,用意在於預防就業市場惡化,並不代表經濟已步入衰退。市場短線解讀後美股雖出現獲利了結,但觀察歷史經驗,多數降息循環啟動後,股市仍具備持續走揚的機會。對亞洲市場來說,資金流入效應將持續發酵,台股在基本面穩健、資金氛圍偏多的情況下,只要沒有重大利空干擾,整體多頭架構依舊不變。操作策略上,建議投資人維持「不追高、逢低買」的節奏。

資金大行情全面啟動!
台股今天又再度刷新歷史新高,終場大漲 331 點,本月漲幅已接近千點。這波大多頭行情,究竟會延續到哪裡?

我在 9/12 接受《旺得富》採訪時就提醒過大家:散戶難賺錢的關鍵在於「上車太慢、下車太快」,起漲沒跟上,一回檔又急著出場。這波資金行情不會這麼快結束,現在正是最該把握的時機!天天都有二、三十檔漲停,錯過了,不知道還要等多久才會再有這樣的大多頭。

9 月初我就苦口婆心提醒大家要提前卡位【投信作帳行情】,但很多人只看到三大法人數字,覺得投信連 18 天賣超,不敢相信。結果我鎖定的,正是投信剛開始布局的飆股!

 成果見證:
【2408 南亞科】
9/16 買進 → 66.7 元漲到 80 元
短短幾天大賺 19.94%!
一張賺 13.3 萬,十張直接進帳 133 萬!

【6488 環球晶】
9/16 買進 → 425.5 元漲到 490.5 元
大賺 15.27%!
一張賺 6.5 萬,十張大賺 65 萬!

這還只是本週的表現而已!

身為市場上最懂投信操作的分析師,我掌握的籌碼訊號就是你最好的武器。現在就跟上,最新一檔【投信鎖碼股】距離成本區不遠,還來得及!

 請私訊輸入【9488】
別再錯過,因為下一波等不到你!

也可以到我的直播,來了解我對近期盤勢的看法

股怪教授每日直播,最專業及最有內容的節目,一定要收看呦!
每天都準備最即時的資料,要跟各位投資朋友分享。
並且【按讚 + 訂閱 + 分享】

本公司所推薦分析之個別有價證券
無不當之財務利益關係 以往之績效不保證未來獲利
投資人應獨立判斷 審慎評估並自負投資風險

section icon

鉅亨講座

看更多
  • 講座
  • 公告


    Empty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