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際夫專欄】是業績,還是業障?狂賣的類全委保單(下)
羅際夫
羅際夫
真是抱歉,因為希臘與中國的攪局,類全委保單下集拖到今天才上場。上集的重點放在基本概念,本集要請大家注意類全委保單的一些事,這些事,保險公司、銀行通路及基金公司或許會說,或許不會,但絕大多數是後者。
上次提過類全委保單其實就是基金中的基金,而這類的基金過去最被人詬病的就是「一層牛被剝兩層皮」的費用結構問題。買類全委保單,保戶要付一筆手續費,而且類全委保單的帳戶每年要內扣經理費,多半壽險型的保單(非年金型)保單每個月還要收一筆管理費,而且你不要小看這筆管理費,如果你的金額愈低,代表你要付的費率愈高。問題就在於這種帳戶買的標的就是基金,而基金本來就有在收相關費用,如果你的類全委保單買的還是後收手續費型基金,提前解約還要多付一筆費用(可參考過去B股基金的相關文章)。
林林總總的費用加起來,比你純粹投資基金的費用要多出許多,講到這,一定就會有人想跟我辯論:啊這就是保險呀,不能純以投資的概念來比較,這麼說也沒錯,但我提醒大家注意費用問題,也沒錯吧!
所以,如果我要買類全委保單(我是說如果),我歸納自己的邏輯,那就是有賺就要跑,為什麼?因為假使賺錢的時候不走,由盈轉虧,而我的費用要照付(特別是壽險型的保單),豈不等於愈虧愈多?而且,一年至少要賺10%才夠,理由是前述的費用加一加,然後至少要比定存收益好一些吧,如此算下來,每年有10%獲利才「划算」。
另外一個希望大家思考的問題就是投資標的問題。上次就講過,一般的類全委保單都是委託某家機構操盤,而操盤的機構買進的標的往往都是自家的產品,這是合法的自肥,無須批判,但一家基金公司或許有其擅長的領域,但絕不可能檔檔全壘打,所以挑選出來的基金組合是不是最佳,可能需要時間證明。
還有一個問題,好像很少人討論過,但我覺得這是大問題,那就是類全委帳戶的規模。上集的文章提到過,聯結投資帳戶已超過150檔,規模也超過2,000億元,平均一檔約14億元,但有些可能遠高於這數字,有些則低於這數字。基金的規模如果太低,在扣除各項成本費用後,操作起來是無效率的,規模太小的基金績效要好,很難!況且保險公司的類全委保單一檔接一檔募,A檔募完賣B檔,如果前檔規模太小,大概也就不會有太多人想要理它,把目標放在下檔就好,規模太小的基金有清算危機,那買到規模太小的類全委保單呢?我覺得:自求多福囉!
以上講的都是從投資的角度分析,那從保險面來看呢?你要思考的是類全委保單在你的風險規劃中所占的地位,如果你要買人生的第一張保單,我就不會建議你把錢花放這種商品上,因為,我的觀念是第一次投保要考慮的可能是醫療相關險種,買保險是要有優先順序的。
我說過,我不會斬釘截鐵告訴大家應不應該買什麼商品,商品是中性的,至於適不適合,要自己決定,另外,我也希望金融從業人員在推薦保險商品時,重視的是客戶真正的風險規劃,客戶需不需要才是重點,不是嗎?尤其是第一次買保單者,拜託拜託,不要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推薦這樣的商品給他們,千萬別讓業界的那句玩笑話成為事實-今日的業績,就是明日的業障。
- 僅此一場!專家教你如何抓住獲利機「匯」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