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政治存在利益盲區?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7-21 08:19
| 來源: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網站7月1日 | 作者: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中東中心負責人lina khatib
“阿拉伯之春”之后的四年間,各國圍繞中東地區地緣政治的考量並沒有發生劇烈變動,依然以傳統的安全、穩定和經濟利益為各自的出發點。至於民主與改革的主題,似乎不是各國的強烈關切。
以安全和經濟為主導的情況下,一些國家的戰略很難有任何大的調整。法國、德國、英國和中國的規則體現的就是這一思路,正如本書前文所述。但是也有一些國家,例如土耳其和俄羅斯,在“阿拉伯之春”爆發后改變了原有的戰略重心,試圖擴大自己的地緣政治影響力。而且,這種野心不僅僅局限於中東地區,在俄羅斯的案例中,莫斯科的意圖是將自己的影響擴大到西方國家的家門口。
遺憾的是,無論是長久以來的傳統戰略還是新興戰略,都未產生十分積極的效果。犧牲改革,將安全和經濟利益放在戰略的核心位置,將導致地區內的集權政體依然存在,更為嚴重的后果是整個中東的不穩定局勢將愈演愈烈。短期來看,這兩種戰略方針可能會讓一些國家受益。而從長遠角度來看,各自為政的合作態度和不穩定的局勢遲早會讓各國的利益受損。
過去的傷疤
當今世界的地緣政治邏輯往往建立於對過去經驗的總結。國家政策的制定者將這種思維方式奉為圭臬,導致政策效果和初衷在實際操作中背道而馳。可以說,歷史經驗,尤其是人們在過去犯下的錯誤,實際上是在誤導未來的政策規劃。
美國和英國在敘利亞衝突中扮演的角色就體現出了這一政策盲區的特征。軍事干涉伊拉克和利比亞的結果讓英美備受打擊。兩國自然而然地“以此為鑒”,對敘利亞紛爭采取若即若離的姿態,尤其是在是否武裝敘利亞反對派的問題上。誠然,小心駛得萬年船。但是,英美在敘利亞問題上的局促並非源自兩國對過去政策失誤的認識,它們也沒有把伊拉克、利比亞和敘利亞三國的國情差別考慮在內。
在地緣政治當中,政策制定者這種“一視同仁”的態度是錯誤的。仍以英美為例。軍事干涉伊拉克和敘利亞之所以沒有成功,是因為兩國戰略缺少后續穩定機制。而這一機制是戰后重建所不可或缺的。可以說,缺少穩定,民主轉型便無從談起。同時還需要警惕的是,穩定不能以壓迫個人自由為前提。
轉型出現陣痛,政府勢必尋求強力控制局勢,這就為限制公民權力提供了口實。此時外界需要確保轉型期政府和民眾不會陷入壓迫和反抗的惡性循環。
無視政府治理
外部力量干涉中東局勢時常犯的另外一個錯誤,是忽視政府治理在防范社會和政治不滿情緒方面的價值。外部參與者在干涉過程中往往將被干涉政權視作工具,對其國內長期治理的政策表現不聞不問。短期來看,英美選擇忽視友好政權國內部的種種民主問題而繼續與之合作,是符合各自利益的。而問題在於,一旦這些問題積重難返,民眾對政府的不信任集中爆發,任何短期利益可能都會灰飛煙滅。
此外,埃及和海灣地區等國家的案例說明,為了追求自己的經濟利益,尤其是在能源領域的利益,中國、法國、德國、俄羅斯、美國以及歐盟都選擇繼續與地區內集權政府合作,以維護地區現狀為首要政策考量,希望藉此能使自身利益最大化。
在這條路上,美國走的相當遠。在華盛頓的外交政策中,不穩定國家的經濟和政治改革已然讓位於技術層面的合作。只要能夠繼續攫取利益,對方的政府治理和結構性改革並不在美國的考慮范圍內。
不穩定因素的反噬
在各大國看來,維持現狀符合各自的安全利益。但是,這種想法也會帶來不可忽視的負面效果。在埃及、沙特和阿聯酋,通過維持現狀來維護安全域勢的規則將民眾的情緒帶回到了前革命時期的狀態。在埃及,塞西政權對穆斯林兄弟會以及其他反對派組織和個人的殘酷鎮壓,直接導致了極端組織在埃及的活動日益猖獗。以色列對他的支援同樣出於這種維護穩定的考量。
俄羅斯支援敘利亞阿薩德政權也反映出了類似問題。出於對遜尼派極端組織的擔憂,莫斯科一直選擇與阿薩德合作,以維持現狀為首要目標。但是,隨著車臣武裝和伊斯蘭國合流,莫斯科的政策終於走火。美國無視巴林的人權危機與法國支援北非的集權政府,都如出一轍,單方面強調維護穩定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性。忽視人權或許可以在短期內帶來穩定,但是長此以往,積重難返的問題集中爆發會給穩定帶來更大的威脅。
“阿拉伯之春”帶來的最重要警示是犧牲結構性政治改革換取穩定的規則是不明智的。遺憾的是,各國並沒能吸取這個教訓。“阿拉伯之春”是過去幾十年間政治結構改革遭到壓抑之后的集中爆發。盡管強權政府能夠帶來穩定的表象,但潛藏的危機勢必將撕破這一表象。各大國必須引以為戒,平衡自己的戰略,不能再因經濟和安全考量而回避隱藏在不穩定地區的人權危機。
不穩定之源
盲目追求擴大自己的地區影響力也有可能導致區域局勢不穩定。卡塔爾和沙特為了擴大勢力范圍而支援敘利亞境內的極端組織,直接導致了兩國之間和海灣地區的緊張局勢升級。為了推倒敘利亞阿薩德政權,土耳其對極端組織的選擇性忽視直接造成安卡拉和西方世界的關係一路下探。敘利亞國內局勢也因此更為錯綜復雜。
伊朗的規則是,通過削弱其他國家的影響來增強自己的勢力,在中部地區國家(包括黎巴嫩、伊拉克、敘利亞和也門)支援什葉派武裝。這一做法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這些國家間的分歧。在爾虞我詐之間,像伊斯蘭國這樣的組織趁機發展壯大。
一度被伊朗人視為遏制對手的最有效手段,現在變成了對本國最大的安全威脅。埃及希望不斷做大的伊斯蘭國可以促使美國重啟對自己的武器援助,卻也不能排除自己將淪為恐怖活動的受害者之一的可能性。
為了達成各自的地緣政治目標,中東地區內外各國都把擴大政治影響力和經濟利益放在政策首位。以安全和穩定為主基調的傳統政策框架在中東問題各攸關方的規則組成中仍然具有壓倒性優勢。但現實情況是,民主進程一日不能取而代之,地區長治久安便一日不可得。
政策制定者須盡早意識到短視政策只是飲鴆止渴,將政策重心轉向長期經濟政治改革、培育公民組織以及限制政府權力上來。與此同時,還要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強調國與國之間的差異性。在紛爭不斷地區,穩定雖然仍是第一要務,但決不能以破壞人權為代價。
盡管利益和價值觀之間的確很難取舍,但政策制定者仍然需要將眼光放得長遠。
原文鏈接:
http://carnegie-mec.org/2015/07/01/perils-of-pursuit-of-geopolitical-interest/ibaz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