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紅遍全球的“太陽休眠”:媒體讓科學家躺槍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7-17 11:27


本文來源:科普中國微平台

本文觀點來自國家天文台太陽部研討會,與會專家包括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太陽部王華寧研究員、譚寶林研究員、姜傑研究員、杜占樂研究員和賀副研究員


以下這篇新聞,這幾天你一定見過很多次了——

近期國內新聞紛紛報導了《科學家稱太陽2030年將“休眠” 地球迎“小冰河期”》,新聞裏提到英國天體物理學博士瓦倫蒂娜·扎爾科夫教授及其研究團隊預測太陽活動將在2030年左右減少60%,這將導致地球氣溫大幅度下降,屆時地球將很有可能進入“小冰河期”。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太陽休眠、小冰河期,這些關鍵詞讓不明科學真相的網友,開始操心要不要提前准備過冬物資,但是從科學角度看,媒體用太陽休眠的法比喻太陽活動減少是不妥當的,國家天文台研究員們指出這也是廣大網友造成誤解的主要原因。

1.用太陽休眠的法比喻太陽活動減少不妥當

太陽活動是太陽標準模型基礎上發生的擾動,主要是11年的太陽周期(或是太陽黑子周期),其活動形式主要有太陽黑子、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等,其中太陽黑子是太陽活動的基本標誌。太陽活動周期從1755年后正式計算,2015年處於第24周期,據查詢瓦倫蒂娜·扎爾科夫論文原文,她提到的是“25周太陽活動是現在的80%,在26周太陽活動是現在的40%”。據推論2030年后太陽活動應該是大幅度減少,可能出現一個太陽活動極小期。

有一部分人誤認為太陽休眠就是太陽不工作了,但是用太陽休眠來形容太陽活動減少是不恰當的。太陽作為普通恆星,具有其生命歷程,太陽活動只是它生命歷程裏的插曲。標誌太陽能量輻射狀態的太陽常數長期以來維持在1360瓦每平方米左右,太陽整體輻射能量比較穩定。太陽活動的變化,對太陽活動變化的貢獻略大於千分之一的量級,對太陽總能量的釋放影響不大。所以太陽活動與太陽內部的熱核反應變化沒有直接關係,更不能將其誤解為太陽休眠,事實上太陽預期的年齡為一百多億年,正處於壯年時期,內部結構相當穩定。只有當太陽內部的熱核反應停止以后,太陽才會真的“休眠”,但這應該是40多億年以后的事情了。

2.退一步,假如瓦倫蒂娜·扎爾科夫的預報是靠譜的,那太陽活動大幅度減少是否意味地球上一定會出現小冰期?

太陽活動減少的現象在歷史上確實出現過,比如報導中提到的1645年-1715年的“蒙德極小期”,在這一段時期內出現了溫度下降的情況,然而由於這一時期黑子數記錄不完整,“蒙德極小期”與小冰期究竟是巧合還是具有某種物理關聯,還需深入研究。這個所謂的小冰期是指地球平均氣溫的變化是在一個很小幅度裏,並不意味大家會度過極其寒冷且漫長的冰封期。

3.太陽活動長趨變化趨勢預報屬於科學研究的範疇

2014年11月,瓦倫蒂娜·扎爾科夫教授題為“Prediction of solar activity from solar background magnetic field variations in cycles 21-23(通過第21到第23太陽活動周期中太陽背景磁場的變化對太陽活動的預測)”的論文發表在美國《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天體物理期刊)》上。不過每年發表的關於太陽活動變化趨勢預報的研究論文比較多。瓦倫蒂娜·扎爾科夫教授及其研究團隊的研究結果是其中之一。所有的這些預報模型和分析結果都需要在未來漫長的時期內與觀測數據進行比較和驗證。科學家通過同行審稿將自己的研究結果發表於科技刊物上,或在科學大會上報告,僅代表科學家本人的觀點。趨勢預報需要根據新的監測數據不斷修正,不排除到最后與當初的預測結果大相徑庭的可能性。

4.注意區分一般性災害事件預測和世界末日的危言聳聽

太陽活動的變化(包括大幅度增加或大幅度減少)肯定會引起空間環境發生變化,甚至是劇烈變化,例如,太陽爆發會導致衛星平台及載荷故障甚至失靈,通訊系統中斷,地面電網、航空、輸油管道等高技術系統受到損害。太陽活動大幅度減少也可能會導致地球臨近空間發生相應的變化,這些太陽活動的變化都不意味人類面臨末日威脅。科學家對災害事件的預測研究是為了更好地理解自然規律,減少自然災害帶來的危害,而不是為了營造一個危言聳聽的氛圍。

和以往有關太陽活動的報導一樣,這次《每日郵報》的報導又一次引起廣泛關注。事實上發達國家長期以來堅持不懈對太陽進行科學探測和連續監測,就是因為太陽對人類的生存環境是極其重要的,以致於美國政府把改進天基地球與太陽的觀測列為國家空間政策的基本目標之一。這也明了國際上對太陽活動天基觀測的重視程度,我國在這方面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編輯:薛燕男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