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半馬」到運動會 深圳上海等多個中國城市加大人形機器人應用場景推廣力道
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今年以來,中國加大力道突破人形機器人應用場景匱乏的挑戰,多地透過舉辦人形機器人運動會和工業場景測試,加速技術迭代與商業化落地。從深圳的千億產業規劃到北京萬輛機器人量產目標,這場科技競賽折射出人形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現實的艱難突圍。
中國《21 世紀經濟報道》報導,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上月在北京亦莊開跑,40 餘台機器人跨越障礙完成 21 公里賽程,無錫首屆具身智能機器人運動會則上演了田徑、足球、咖啡沖泡等 20 餘項技能比拼。這些看似娛樂化的賽事背後,是業界對複雜場景適應能力的迫切探索。
業內人士指出,馬拉松考驗機器人的續航與穩定性,足球比賽模擬動態環境下的協作能力,這些都是工業場景中亟需突破的技術痛點。
政策層面的推動力同樣強勁。深圳擬在 3 年內培育百億級企業 10 家,推動具身智慧產業群聚規模突破千億;上海也藉由國家機器人創新中心,聯合清華、上海大學開發「格物」模擬平台;蘇州則聚焦工業場景,目標 2027 年形成 2000 億機器人產業集群。
此外,中國工信部 2023 年發布的《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南》明確指出,2027 年要建構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生態。為此,多地創新推出「場景銀行」機制;無錫設立 300 個典型應用場景庫,北京搭建百億元級應用場景對接平台,透過真實需求牽引技術迭代,上海更將人形機器人納入「產業煥新計畫」,對採購本地機器人產品的企業給予最高 30% 的購置補助。
值得注意的是,多地規劃顯現出高度協同性;深圳側重消費端創新,上海強化技術研發,蘇州深耕製造業應用。
企業層面,優必選 Walker S 系列已在東風柳汽車間完成首批 20 台部署,承擔自主搬運、品質偵測等重複性工作。傳化集團與浙江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共建材料實驗室,探索工業場景下的材料耐久性問題。
華為與優必選的全面合作,則瞄準家庭服務與工業運維的雙線突破,這種「場景客製化研發」模式正顯現成效。某車廠沖壓車間引入人形機器人後,高風險作業職缺減少 40%,零組件分揀效率提升 35%。
此外,在資本市場上,人形機器人賽道持續升溫。去年中國國內相關企業融資額突破 200 億元 (人民幣,下同),紅杉資本、高瓴創投等機構密集研究蘇州、深圳的創業團隊。
不過,業界人士也指出,目前 80% 的融資流向技術研發,僅 20% 投向場景驗證。
清華大學教授賈培發說:「就像自動駕駛需要百萬公里路測,人形機器人也需要建立標準化的場景測試體系。」
此外,技術瓶頸也不容忽視。根據國金證券數據,目前人形機器人在動態環境中的任務成功率僅 62%,遠低於工業機器人 98% 的標準水準。極端天氣下的感應器失效、複雜工序的泛化能力不足等問題,限製商業化進程。
深圳某機器人企業技術長指出,參加上月馬拉松的機器人中有 15% 因路面濕滑中途退出,暴露出環境感知系統的脆弱性。
展望未來,人形機器人的突破口可能出現在醫療復健領域。上海傅利葉智慧的最新通用人形機器人已通過 CFDA 認證,其柔性關節技術使物理治療動作精度達到 0.1 毫米。在農業領域,碧桂園旗下千璽機器人研發的種植機器人,已實現番茄採摘成功率 93%。這些垂直場景的突破,有望為人形機器人的大規模應用開啟新局面。
優必選創辦人周劍曾表示:「人形機器人的黃金時代不在實驗室,而在田間車間、商場醫院。只有穿透場景迷霧,機器人才能真正走進人類生活。」
- 長期投資還靠譜嗎?
- Meta還能繼續爆發嗎?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