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明輝:乳房重建,再現「身」與「心」的圓滿人生
理財周刊 2025-01-03 07:54
文.許洛婕、黃淑珍
乳房對很多女人而言一直不屬於自己的。年輕時是男友的;結婚後是老公的;當了媽媽是小朋友的。面對因癌症是否得乳房重建選擇時,台灣女人常常沒有自主權。丈夫、兒女會跟你說不需要、健康就好、太貴了、年紀大了用不到…… 但有多少決定權是聽從自己內心需求的聲音呢?」這是鄭明輝院長對於當前台灣女性,面對乳房重建手術現況時態度的觀察和感嘆。
回過頭來看,乳房重建技術在歐美發展很久了,反之,在台灣則沒這麼普遍,大致可歸納三點原因:
第一,部分專科醫師對於乳房重建本身的技術或經驗並不精熟;第二,部分民眾會認為,乳房切除並不會危害生命,沒有重建的必要;第三,乳房重建被歸納為「美容手術」,健保不給付,造成民眾重建意願低。
但是,乳房病徵切除後,下半人生就會因此明亮光采嗎?鄭明輝坦承:「乳房是女性很重要的生理特徵,切除雖然不會有生命危險,但身體形象會受損,為穿衣帶來許多不便,生活品質也會下降。」事實上,有四分之一的乳癌患者都有憂鬱症情況,不健全的外觀帶給她們的心理打擊,有時或許比身體上的病痛還難熬。
亞洲第一位 Godina 獎得主
1998 年,鄭明輝的老師,時任長庚大學醫學院長魏福全教授,注意到台灣乳房重建技術的落後,便交給他一項任務,讓他去美國花費一年多時間學習乳房重建。鄭明輝也是少數願意將時間和心力都用來鑽研這項技術的醫師,他說:「我比較笨,也比較執著,就一直做,改良技術,讓成功率提高、後遺症減少」。
嘴上說著自己比較「笨」的鄭明輝,就這樣成為 2006 年美國重建顯微外科學會 Godina 獎的第一位亞洲得主,也是亞洲第一位將顯微手術引進,用自體脂肪重建乳房的醫師,鄭明輝職涯中發表了四十幾篇論文,除了大幅減輕病人身心上的病痛,也在乳房重建領域留下了無價的學術瑰寶。
病人的一聲謝謝 成為他源源不絕的動力
「其實我大學的時候沒有很愛念書。」鄭明輝坦承,但是當他成為實習醫生後,意識到自己開個藥、開個刀,都可能對病人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是一輩子。
於是,鄭明輝不斷要求自己技術的精進,在一場場手術中總結、分析下次可以怎麼做,減少後遺症,而看著病人在手術恢復後,對他說一聲「謝謝」,就能帶給鄭明輝極大的滿足,提供他源源不絕的動力。
鄭明輝在研究的道路上,也面臨過重重難關。台灣乳房重建技術較美國落後,除了要讓病人願意配合臨床治療,術後若出現後遺症,鄭明輝心理也會止不住的愧疚。而最困難的,則是在初期缺乏經費,一直到 2006 年鄭明輝得獎後,才申請到國科會的資金,得以將許多論文中的想法藉由實驗驗證。
鑽研出經驗後,鄭明輝又將這些寶貴的技術寫成論文,無形中讓更多病人受惠。鄭明輝說:「我一雙手只能開一個刀,但是我寫一篇論文、教一個學生,他們可以去幫助更多病人」。
只要還能工作 就會繼續幫助人
從長庚醫院院長到自行設立安德森整形外科,大部分人會認為前者看起來更「高大上」,更令人崇拜,然而,鄭明輝卻有不同的想法。鄭明輝說:「在一個大醫院裡,從停車場走到病房就要十分鐘。」他不想每天浪費這無謂的時間,而是想拿去幫助更多病人。
鄭明輝設立安德森的初衷,是為了提供病人更好的醫療環境,安德森診所雖然沒有長庚醫院占地大,裡面設備卻一應俱全,除了手術室也設有多間病房,讓鄭明輝可以隨時關注病人的情況。
乳癌也許治癒了 自信卻沒有
美國前任總統柯林頓受母親感召下,在任期內多次公開支持乳癌防治倡議,並在 1998 年成功推動《婦女健康與癌症權利法案》,法案規定保險須給付乳癌病人的化療、乳房重建甚至是對稱調整的手術費用。
相比之下,台灣對於乳癌方面的政策與知識推廣近年來雖有加強,但在術後重建方面,因為不受到重視,大部分醫生對於學習這項吃力又不討好的技術意願則日漸低落,造成無法培養出精實的專業醫生。
目前台灣乳房重建可分為矽膠袋和自體脂肪植入,前者約花費 15 至 20 萬,後者因為要求自然的外觀,技術含量更高,需要花費 30 萬以上,而台灣的乳房重建手術因為被歸類為醫美,健保無給付,成了許多病患接受重建的絆腳石。
乍看之下,重建費用並沒有到天價,但對於已在前期治療花費鉅額的病患來說,也許就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再加上重建手術治療的是「外貌」而非「生命」,因此常被認為沒有治療的「必要性」,許多患者便會迫於經濟或其他因素,選擇帶著殘缺的身體與自信過完餘生。
正視乳房重建對患者的意義
事實上,亞洲人因為基因問題,罹患乳癌的好發年齡約為 44、45 歲,近年受飲食、生活作息影響,更有病發提早的趨向。
因此,國健署表示,自今年 (114 年) 起公費乳癌篩檢措施將擴大,放寬乳癌篩檢年齡,補助條件由原本 45 歲以上至未滿 70 歲的婦女,擴大至 40 歲以上未滿 75 歲婦女。鄭明輝期望,能藉由補助政策,讓病患在0到1期時就篩檢出來,提高病患的存活率。
而在術後重建方面,鄭明輝也不斷呼籲,不要只關注乳癌的治療,病患「身」與「心」的健康型態,同樣是不容忽視的課題。日本在 2013 年正式將乳房重建手術納入醫療保險給付範圍,減輕患者經濟壓力。韓國緊隨日本,在 2015 年也將乳房重建納入國民健康保險範圍。在此也希望讀者可以思考,台灣人驕傲的健保制度,何時可以跟上鄰國的腳步,重視乳房重建對乳癌患者的意義。
有了圓滿人「身」 才能圓滿人生
乳癌過去因奪走多位名人的性命,是許多女性的夢魘,現今因醫療的進步,存活率已經達到 99%,不再被視為絕症,但術後的恢復、重建,仍是讓女性苦惱的課題。
鄭明輝從業二十多年,已幫助超過一千多名失去乳房的女性找回自信,除了在台灣乳房重建領域擁有不可撼動的權威,其名聲同樣享譽國際,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患者得知鄭明輝的專業後,都會不辭千里的搭飛機來尋求他的治療。
鄭明輝也遇過年齡高達八十歲的患者上門求醫,患者家屬都很反對,擔心她的年齡無法承受手術風險,那位患者告訴鄭明輝:「不用跟他們 (家屬) 商量,他們不同意,我重建是為了自己不是他們」,最後,鄭明輝評估患者身體狀況後,還是替該病患進行手術,給了她一個圓滿的人「身」。
乳房是自己的,只有自己能決定它最美的樣子。透過重建手術,讓乳癌患者擁有一個機會,可以自信敞開胸懷,重新擁抱人生。
來源:《理財周刊》1271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理財周刊》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