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憲章簽署70周年 話語權未與時並進 改革呼聲高漲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6-26 15:41
今(26)日是聯合國憲章簽署70周年。1945年的這一天,來自50個國家的代表在三藩市簽字,確立這份聯合國總章程,規範了二戰後的國際秩序。隨着冷戰結束、世界多極格局確立,新興國家要求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得到更大話語權,同時西方國家以往近乎獨大的影響力開始消減,外界要求聯合國改革的呼聲愈趨高漲,以更有效地應付地區戰爭、恐怖主義、疫症、飢餓貧窮和氣候變化等全球挑戰。
香港《文匯報》報導,聯合國會員國數目由憲章簽署時的50個增至193個,但安理會、各委員會及投票等制度一直沒與時並進,有分析認為這難以應付當代日益複雜的政治形勢及突發事件。全球安全、正義和治理委員會早前發表報告,指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急需改革。委員會聯席主席、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警告,假如各國領袖無法迅速調整策略,全球各類危機將會惡化,影響的時間也會更長。報告建議擴大聯合國「建設和平委員會」的權力,並增加撥款協調各地衝突。
聯合國旗下有15個獨立自主的機構及11個半自主機構,秘書長潘基文只能協調大部分機構的行動,無法直接干預,令它們各自為政、降低效率。去年西非爆發伊波拉疫症,但世界衛生組織(WHO)在疫區的國家主任要先把疫情上報至非洲區域主任,拖慢了世衛日內瓦總部對疫情的掌握。世衛亦無需向聯合國總部報告伊波拉最新情況,令各單位無法在疫情初期及時反應。
聯合國推動逾560條多邊國際條約的簽訂,範圍包括人權、軍事、貿易以至外太空等,但聯合國只能擔當協調角色,各協定仍有賴各國自行遵守。美國拒絕正式簽署《京都議定書》,以求繼續排放溫室氣體,而《核不擴散條約》也未能制止各國擁有核武,即為實例。
今年以來,歐洲和東南亞難民危機升級,反映政局不穩令難民近年持續增加。全球目前有逾5300萬名難民,是有記錄以來最高,但聯合國難民署只有不足8000名員工,明顯不成比例。面對地中海難民潮,難民署國際難民保護部門副總監奧賓直言署方欠缺資源。聯合國任務增多,但不少成員國沒繳付強制性的經費,截至去年11月聯合國合共少收35億美元(約271億港元)。世界糧食計劃署去年底便因資金不足,宣布暫停援助敘利亞170萬名難民。
縱觀聯合國面對的各種難題,其中一項最大挑戰也許正是來自組織內部。隨着發展中國家政治和經濟實力增加,它們要求提升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和地位。有印度評論批評華府屢次繞過安理會,未獲授權就擅自行事,例如2003年入侵伊拉克、2011年空襲利比亞,以及去年空襲「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S)。在烏克蘭問題方面,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亦沒在安理會框架內商討解決危機,使美俄關係陷入低潮,亦因此癱瘓安理會運作,如同重返冷戰時代。這一系列事件亦令外界對安理會的運作愈趨質疑,如何回應發展中國家的呼聲,將決定聯合國未來的長遠發展。
日本安倍晉三政府謀求擺脫戰後體制,企圖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簡稱「入常」),並與德國、印度和巴西組成「四國集團」,打算與非洲聯盟探討制定安理會改革的聯合決議案,最快今秋提交。不過,非盟部分成員對與四國集團合作態度消極,決議案能否順利制訂仍是未知數。
日本共同社報導,非盟與中國關係密切,四國集團希望通過與非盟合作,形成多數派力量,同時促使對聯合國改革態度審慎的國家軟化態度。四國集團還將爭取拉美及中亞國家支持,以確保通過決議所需2/3以上的贊成票。中新社分析指,即使美國支持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但華府對聯合國改革的基本訴求未有根本變化,更希望維持現狀,從改善內部機制入手,並對德國等「入常」慎之又慎,可預見安倍的如意算盤打不響。
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積極維護聯合國憲章,並對安理會改革有既定立場。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王民去年11月表示,安理會改革出發點和落腳點應是優先增加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今年4月亦指出,中國主張增加發展中國家在安理會的代表性及發言權。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任期明年底結束,新一任秘書長的遴選工備受外界關注。俄羅斯基金會主席克拉克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指,對比潘基文2006年上任時國際格局仍是美國獨大的「單極化」,如今新興國家相繼崛起,世界格局正趨向「多極化」,預料新興國家在候選人上會爭取更大話事權,務求令新任秘書長及聯合國更切合當前國際局勢。
目前聯合國秘書長遴選過程幾乎由安理會壟斷,尤其是擁有否決權的5個常任理事國(P5),聯合國大會只能就安理會提出的人選作表決。巴西和印度等影響力日漸增加的新興國家對此甚感不滿,要求有權提名候選人、進行公開面試及參與篩選,以增加遴選過程的透明度及包容性。克拉克指出,雖然P5未必願意讓步,但在選擇候選人時相信還是會顧慮到其他國家的聲音。
克拉克稱聯合國大會對新任秘書長主要有兩大訴求,一是落實輪任原則,按此下一屆秘書長應來自東歐地區;二是實現性別平等,因至今歷任秘書長均是男性出任。保加利亞前外交部長、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總幹事博科娃會是熱門人選。(接下頁)
[NT:PAGE=$]
聯合國憲章在1945年6月26日簽署後,於當年10月24日起正式生效,這天亦定為「聯合國日」。為表揚中國長期抗戰的功勞,中國代表在憲章上第一個簽字,美國代表則是最後一個。憲章確立了聯合國的宗旨、原則和組織機構設置,並規定成員國在國際社會的責任、權利和義務。憲章指出,聯國宗旨包括「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制止侵略行為」、「促成國際合作」等。成員國應遵循主權平等原則,以和平方法解決國際爭端,而且成員之間一律平等,應該相互尊重主權、領土完整和政治獨立。
聯合國成立目的之一是維護世界和平,聯合國及旗下機構合共獲得12次諾貝爾和平獎。1950年代擔任聯合國秘書長的哈馬舍爾德曾立下名言,「聯合國不能讓人間變成天堂,但可免人間淪為煉獄」,無奈人間煉獄數十年來仍持續出現,世界始終未得和平。
紅色高棉1975年攻陷金邊,3年多期間屠殺逾250萬人,聯合國維和部隊直至1991年才進駐。類似事件其後不斷重演,由1994年的盧旺達、21世紀初的達爾富爾,到近年極端組織「博科聖地」及「伊斯蘭國」(ISIS)肆虐的地區,聯合國均未能及時制止暴行,往往只流於事後收拾殘局,維和部隊裝備亦不足,難以真正保護平民。由於聯合國只能干涉主權國家,無力管制犯罪集團以至極端組織等,同樣削弱它協調全球衝突的能力。
聯合國在全球負擔不斷增加,如維和部隊規模不斷擴大,由冷戰結束時的1.1萬人增至去年的13萬人。去年逾100人在執行維和任務期間死亡,另有數十人被俘,反映維和部隊的安全欠缺保障。
聯合國得以成立,戰時美國總統羅斯福是重要推手。他認為超國家組織能集合成員國的武力制止侵略者,保障世界和平,因此極力推動成立聯合國。
一戰結束後,美國總統威爾遜主張成立國際聯盟,時任海軍部助理部長的羅斯福對國聯構思甚感興趣。羅斯福上台後,有見德國逐漸擴張,便秘密要求國務院起草一份新跨國組織的章程。美國1941年底向軸心國宣戰,羅斯福隨即提出建立名為聯合國的戰時同盟,1944年與中、英、蘇於華盛頓決議成立聯合國。他1945年出席雅爾達會議時,亦極力爭取斯大林和邱吉爾加入聯合國。
為免聯合國重蹈國聯失敗覆轍,羅斯福決定增加安理會權力,要求其決議對所有成員國具約束力,而且只有5個常任理事國享有否決權。不過,他身體狀況逐漸惡化,最終於當年4月12日病逝,無緣出席三藩市(舊金山)的聯合國國際組織會議,亦未能見證各國簽訂《聯合國憲章》,只能由杜魯門繼承遺志。
聯國維和乏力
柬埔寨:紅色高棉1975年攻陷金邊,3年多期間屠殺約250萬政敵及平民,金邊的S-21集中營更是惡名昭彰。1979年柬越戰爭爆發後,紅色高棉退到鄉郊,但維和部隊直至1991年越南撤軍後方進駐柬埔寨。
盧旺達:盧旺達1994年爆發胡圖族人與圖西族人大屠殺,100天造成逾80萬人死亡,但卻僅得少數維和部隊駐盧旺達,無力阻止慘劇。
波斯尼亞:波斯尼亞1992年宣布獨立,引發波斯尼亞戰爭,聯和國其後介入調停。然而,塞族部隊1995年強行進入聯合國在斯雷布雷尼察劃定的安全區,殺害8,000名穆斯林。
敘利亞:敘利亞2011年起陷入內戰,政府軍及多個武裝組織至今仍盤踞各地,「伊斯蘭國」(ISIL)更多次被指殺害平民,聯合國指這場內戰至今造成22萬人死亡。
加沙地區:去年加沙局勢再次緊張,以色列多次炮轟民居、醫院及學校等設施,引致2,20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高級專員皮拉伊曾狠批以色列違反國際法,觸犯戰爭罪行,但安理會一直未作出任何行動。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