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王福重:“公平中國”要的是毫不遲疑的改革

鉅亨網新聞中心


著名經濟學家王福重在世界末日的轉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找尋那把被制度設計者們輕視太久的公平鑰匙。


節選自《公平中國》 作者:王福重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30多年來,雖有短期的停頓和反復,但總體上中國進步巨大。如果總結一下中國進步的原因,可以羅列一大堆理由。但是,在我看來,無非就是一條:自由。改革的本質是尊重個人,給個人自由的空間。

計劃經濟下,個人的利益和愿望被無情漠視,因為要維護集體利益,於是人們因動力匱乏而怠惰。市場經濟之所以優於計劃經濟,最根本的是,市場經濟的本質是個人,而非集體,個人利益被尊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因此人的積極性被激發。

尊重個人利益不但表現在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也表現在允許農民進城、參加高考、出國定居、發展非公經濟、自由職業者大量涌現,等等。國家和人民的面貌因此大變,中國人從未如此與世界接近。這種尊重獲得了巨大回報,解決了最大人口國家的吃飯問題,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力增強,等等。

尊重個人利益是過去30年我們做得最正確的事情。

但是,中國的改革是漸進式的,不是推倒重來的激進式的。漸進符合中國人的中庸性格,也有其優點,還可能是保證某些改革舉措成功的必要條件。但是,也必須承認,漸進式改革也有瑕疵,甚至有很大缺陷。如果說,過去30年,我們做得不夠好或者不對的地方,那就是,我們給個人的空間還不夠大,改革還不徹底,改革的步子太慢。

最嚴重的是,在尊重所有人取得進步的同時,整個制度似乎對於某些人、某些利益集團更加尊重,或者說尊重是有等差的,不是不偏不倚的。某些人、某些利益集團的利益似乎得到了更大的尊重,更優厚的對待。當改革碰到他們的抵抗時,往往會自動停下來。

比如,雖然允許農民進城,但是,被所有人詬病的戶籍制度仍頑固存在,農民工不能獲得與有戶籍人口同樣的待遇,戶籍約束著他們的權利;戶籍制度還讓高考錄取分省進行,統一高考名存實亡;非公經濟是憲法鼓勵發展的,但是,不論如何出臺鼓勵支援政策,民營經濟始終不能獲得與國企平等的地位,中間隔著“玻璃門”;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基本已經全覆蓋,但是,不同人群之間的實際差距一點也沒縮小,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始終還是有特權的一群人;很多權利,外國人都已經取得,而國人自己卻還在積極爭取中,如金融對外開放和對內封閉;連慈善都要經過授權才能做;三公花費驚人、壟斷橫行、稅收高懸、腐敗猖獗,解決起來如同搬山。

可以說,凡是容易進行的改革都已經進行並達到了某種最高限,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行百里者半九十”,今後中國的改革任務更重、更難。難的倒不在於改革會有風險,很多東西不過是一層窗戶紙,一捅就破。難就難在,繼續改革必然觸動那些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而更嚴重的是,會觸動延續多年的傳統觀念。

很顯然,在思想上我們還沒有準備好,所以,改革到一定階段后,就出現了放慢或者停頓的趨勢,一切都在往后拖。

但是,如果我們認為目標還沒有達到,那么我們就應該意識到,沒有風雨能躲得過。早早晚晚,這些剩下的硬骨頭還得啃。改革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踟躕太久,改起來就更難,改革還可能走上回頭路。

這種回頭的趨勢,在國際金融危機之后就有苗頭。種種計劃經濟的老做法借著宏觀調控的名義又都殺回來了。改革中出了問題,不是繼續改革,而是否定市場,干預微觀經濟。而干預出了事,似乎就為進一步的干預和調控提供了口實和必要,惡性循環。而改革,似乎被擱置在一旁。

中國已經迎來一個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時代,在這個時代,公平和效率的關係,主要不是替代而是互相促進的關係。即便僅僅從促進經濟增長的角度看,消除特權、繼續推進社會公平也是必需和值得的。公平和效率,是同一事情的兩個方面。

自由主義經濟學大師馮·米塞斯(1881—1973)曾斷言:要么社會主義,要么市場經濟。因此,我們正在進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可以說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為了實現這個崇高的目標,我們最需要的是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突破思想意識上的羈絆,才能為改革提供新的動力和空間,突破人為的限制。

而以公平權利為突破口來加速或重啟改革,則是最自然、最恰當的選擇。這樣的改革,一定會得到全體人民的支援,而有了這樣的支援,所有的困難便不在話下。

30多年來,我們在沒有給所有人平等權利的條件下,已經走了很久,其取得的成績已經是奇跡,已經接近極限。在人口紅利、改革的制度紅利都趨於消失的時候,我們不能指望,在這種不正常條件下還能創造奇跡。只有平等的制度安排,才能產生新的制度紅利,為市場經濟開辟新的道路,帶來新的、更大的奇跡。因此,《公平中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是為平等而平等,而是毫不遲疑的改革。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