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雜誌

簡立峰:專注兩大關鍵,小心台灣AI泡沫化

遠見雜誌 2024-08-05 14:00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圖:遠見雜誌)

文/邱莉燕

在黃仁勳宣告台灣和輝達共創 AI 黃金年代,以及 AMD、高通、英特爾 CEO 群集 COMPUTEX 時,台灣迎來高光時刻。但前 Google 台灣區董事總經理簡立峰為何說,台灣要小心 AI 泡沫化危機?


2024 年初夏,「台灣之光」有了一個新名字:AI。 

當輝達(NVIDIA)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在台大體育館演講,秀出台灣 107 家伙伴地圖的那一刻,現場千餘人轟動了,直播螢幕前無數觀眾也感動了,皆因台灣和輝達共創的 AI 黃金時代而與有榮焉。 

接著登場的 2024 年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2024)亦擺脫以往的冷場,吸引全球 1500 家高科技公司參展,盛況空前,超微(AMD)、高通(Qualcomm)、英特爾(Intel)的 CEO 也都出席並發表演講。 

「台灣所有的電子業又活起來一次,」前 Google 台灣區董事總經理、Appier 獨立董事簡立峰指出。其實「台灣的命還不錯」,前有電腦產業把台灣拉進世界舞台,後有 iPhone 手機「一顆蘋果救台灣」,等到手機比較賣不動時,沒想到 AI 來了,輝達攜手台灣的半導體及伺服器大廠等掀起 AI 產業革命,「我笑說,這次就是黃仁勳一個人救台灣了。」 

簡立峰  
出生:1963 年  
經歷:Google 台灣區董事總經理、中研院資訊所副所長、台灣大學合聘教授  
現職:Appier、iKala 獨立董事

正在為遠見.天下事業群「領導影響力學院」備課的簡立峰,發現 AI 恐有泡沫化的風險,正計畫開一門課,教授台灣企業領袖如何發展 AI 產業的利基,並避開威脅,這可能是他 20 年來,首度為一門課講述六個小時之久。 

就台灣電子業而言,迎接 AI 浪潮的動作屬於「被動式創新」,因為企圖心旺盛的輝達,信心滿滿想成為 AI 時代的「Wintel」,台灣電子業是其中要角。 

Wintel 是微軟 Windows 加上 Intel 的 CPU,所組成的個人電腦,一個軟一個硬稱霸世界。AI 時代的「軟」是 OpenAI 或 Google,「硬」就是輝達,只是輝達不想光做硬體,而是軟硬皆要通吃,台灣正是最佳合作伙伴。 

「這也是為何黃仁勳從拉攏台商,變成拉抬台商,現在是拉抬台灣,這是完全不一樣的戰略方法,」簡立峰說。 

生命週期成熟之後將泡沫化

曾經管過 Google 全球搜尋的簡立峰,最近頻頻在公開場合提出「新 G7」一詞,當下排名全球市值前十大的公司中,有七家與 AI 相關,微軟、蘋果(Apple)、輝達、Google、微軟、Meta,台積電剛好是七家中的第七,但對台灣來說,未必全是好事。 

若以淘金熱的故事來比喻,輝達可形容為「新 G7」中設計鏟子的人,台積電是製造鏟子的人,另外五家是買鏟子來用的人。「用鏟子的會愈來愈多,而製造鏟子的只有一個高峰期,」簡立峰判斷,任何產品的生命週期,最終都將邁入成熟期。 

再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矽谷創投公司紅杉資本(Sequoia)曾估算,相關行業在 2023 年花費 500 億美元購買輝達晶片,以訓練 AI,卻僅帶來 30 億美元的收入。 

「這是論證我們置身 AI 泡沫時,經常被引用的數據,」《華爾街日報》技術專欄作家米姆斯(Christopher Mims)寫道,500 億與 30 億,兩者相差之大令人咋舌,但真正關係到行業長期健康發展,是 AI 的運行成本太高。 

而且部分 AI 新創公司的估值非常高,甚至比獨角獸公司 IPO 後還要高,「一定會泡沫化。」 

另一個風險,是 AI 或將形塑新一輪的數位霸權。AI 固然正在顛覆全球的產業,但簡立峰認為,「我們高估了今天,低估了明天。」人類以為 AI 影響百工百業,其實還沒有,它迄今影響的,仍是那些全球最有競爭力的公司。其他企業由於沒有從 AI 賺到錢,也無法投資太多,只有那些全球最有競爭力的領先公司「養得起 AI」,一旦下一階段新的應用崛起,「那些公司」也許就將贏者全拿。 

AI 機器人或將是解方

延遲 AI 泡沫破裂,簡立峰認為有兩個方法:一是納入 AI 的 3C 裝置,如 AI PC、AI 手機等,可由消費者埋單;二是企業 AI,亦即為所有企業軟體加上 AI,企業會願意付錢。 

「但 AI PC、AI 手機可能是假議題,」這位前中研院資訊所研究員眼尖發現,號稱史上最厲害的 2024 年台北電腦展,所有做晶片的 CEO 都來了,而所有的軟體大廠、網路 A 咖幾乎都沒現身。 

像是微軟在 COMPUTEX 發布 Copilot+PC 筆電,多了一個「Copilot」按鍵,但是現場卻不見任何微軟全球級別的高層大駕光臨。  

未來真正能讓台灣能在泡沫中挺立的,將是邊緣運算 AI(Edge AI)及機器人。前者的應用,是將人工智慧演算法和模型,直接部署在邊緣運算的設備上,包括感測器、工業電腦等。 

簡立峰指出,AI 會需要各種硬體,台灣過去製造資通訊硬體的經驗非常完備,而輝達只是做晶片,所以台廠與輝達之間的合作空間變得很大:「輝達需要台灣,台灣也需要輝達。」 

而機器人可戳破 AI 泡沫,好比黃仁勳演講的最後一個環節,請了一排人形機器人上台,它們來自人形機器人的當紅炸子雞 Figure、波士頓動力、傅立葉智能、宇樹科技等,正是 AI 教父口中高呼的「讓 AI 從虛擬空間向實體世界進發」。 

為什麼黃仁勳要在演講中安排此一橋段?簡立峰認為,因為 ChatGPT 沒有商模,儘管能生成程式和內容很厲害,但付錢的人不多。一旦 ChatGPT 安裝在機器人上,好處便是能讓 AI 變現。 

「新台灣之光」正奔赴前方,卻仍需看穿迷霧,謹慎抉擇,以持續擦亮這塊招牌。  

當員工是 AI,你該培養何種領導力?  

當 AI 成為公司裡的得力員工,領導者的角色和職責,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想像一下,團隊中不僅有熱情洋溢的人類伙伴,還有一群高效、精準、永不知疲倦的 AI 助手。這不僅是技術的飛躍,更是組織文化和團隊合作的革新。

「很多公司的主管面臨生平第一次的人機協同,」簡立峰描述,在新的人機協同時代,領導者需要展現前瞻性的視野,以及靈活的應對策略。  

首先,建立人機協作的規範至關重要。就像亞馬遜的撿貨倉庫中,人形機器人與人類員工已是共同完成任務。領導者或主管需要確保人類員工不會感受到被 AI 取代的威脅,而是要讓他們體會 AI 能減輕工作負擔。同時如何確保操作的安全、防範資安風險,也成了領導者的必修課。  

簡立峰時常在公開場合建議,面對 AI 科技狂潮,個人要快,中小企業要慢。  
「個人的現狀有點尷尬,」簡立峰說,生成式 AI 最主要是內容生產力的提升,但軟體進化速度飛快、可供選擇的工具又多,若是動作不快一點,很可能失去個人的國際競爭力。  

用一個變革是解決問題的方式,轉變成以「問問題」來解決,學會提問能力將是關鍵,亦即培養「提問領導力」。  

「還要小心你的大腦被外包掉,」簡立峰說,如果今天 AI 可自動開車,人們就忘了怎麼開車,身而為人的價值就會愈來愈少。所以在與 AI 互動時,仍要保有不變的自我學習能力,有了 AI 不代表不學習。中小企業則要慢,假使連如何藉由 AI 獲利都還沒搞清楚,導入腳步不妨放慢一點。  
「不過,現在台灣的大企業要小心,它的國際競爭者可能因為會用 AI,而正在消滅它於無形,」簡立峰提醒。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 7 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