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配息ETF大跳槽
理財周刊 2024-07-12 07:03
文.洪寶山
別說資深股民,台股這漲勢猛到連外資都想放空,短線上,加權指數連六漲,但外資從 7 月 3 日到 7 月 9 日為止,在台指期加碼 10049 口未平倉空單,截至 7 月 10 日收盤,加權指數不跌反漲 1128 點,不知道下周三 (7 月 17 日) 台指期月最後結算日之後,外資會不會後悔連續三個月在台指期放空輸錢的決定?還是說,外資繼續不死心再戰 8 月合約空單呢?
台股驚驚漲硬是不回頭 定期定額加碼克服患得患失
台股有多兇,「龍」德造船從 6 月 14 日的 121 元漲到 175.5 元,大漲 + 45%,然後台灣「虎」航 6 月 17 日從 49.3 元接棒漲到 74.2 元,+50.5%,現在雄「獅」、「鳳凰」也蠢蠢欲動,台股有龍鳳獅虎加持,只得一個「猛」字可以形容。
加權指數今年從 17930.8 點開始起漲,截至 7 月 10 日收盤 24007 點為止,已經累積 6076.27 點、+33.89%,可以說是普天同慶的漲勢,不知道有多少人打敗大盤的 33.89% 漲幅呢?
也不能怪主力太會洗盤或是輪動太快,追根究柢,還是想賺快錢的一夜暴富心態作祟,以及害怕以前追高套牢,最後停損在低位的惡性循環再次發生,於是在大多頭行情裡做短線賺小錢,本想抓最佳時機進場,怎知看回不回的在場外等了又等,最後耐不住想賺錢的誘惑,追高進場告訴自己這次要抱緊做波段,一進場就開始震盪洗盤,一整理又是兩個月,耐不住套牢的空虛寂寞,結果又在整理尾聲的破線洗盤給嚇出場了。明明多頭行情就像是三伏天般的熱到不行,但賠錢的心情卻像是吃剉冰般的冷,問題出在哪呢?
前兩天看到有媒體講 ETF 定期定額的文章,表示以過去二十年大盤指數進行回測,若跌破六十日均線採取定期定額投入一萬元,直到指數站上季線時停止投入,那麼投資報酬率達 161%,總資產達 219.2 萬元,看似不錯,但要當退休養老金好像還差很多。
如果每個月持續定期定額一萬元不間斷,二十年的累積報酬率達 140%,看起來是比選擇進場時機的方式略為遜色,但累積的總資產卻多出一倍,達 576.1 萬元,這個金額再加上勞保月領二萬多元,勞退月領二萬元,如果沒有房租、兒孫爭氣的話,順心的退休生活就還可以。
賺錢秘訣在定期定額不斷投資 而不是找最佳時機一把 all in
所以投資賺錢的秘訣在不間斷的定期定額,而不是選擇最佳的進場時機,一把 all in 定輸贏。從這個角度來看最近月配息 ETF 的大跳槽風,無疑就是把 ETF 當作類似追逐飆股的投機心態,以及擇機進場的操作方式,不知道逐水草而居的 ETF 股民,有沒有過去二十年的操作紀錄可以回測分享。
當然因為從 2010 年之後在聯準會長期維持低利率環境,股市走了一波長達十四年的牛市,因為 ETF 在多頭行情會填息,所以追逐高殖利率的 ETF 是無可厚非,也的確會提高績效,加上買 ETF 不用擔心類似個股炒作一波題材後就進入長年的躺平整理走勢,所以最近很多 ETF 股民跳槽到 00934 這檔每股配息 0.33 元,號稱年息 19%,創 ETF 史上年化配息率最高的紀錄。無怪乎,根據集保中心統計,00934 截至 7 月 5 日,股民來到 8 萬 1990 人,和 6 月 28 日的 5 萬 4746 人相比,周增 2 萬 7244 人,暴增近五成。
00934 還沒除息成分股 多半還在整理格局
這幾年除息前有行情的股票,通常除息後會拉回整理一段時間。反之,除息前若沒有行情,除息後就有填息的機會。打開 00934 的投資組合名單,還沒有除息的成分股有鈊象 5.61%、中美晶 4.67%、漢唐 3.85%、統一 3.39%、瑞昱 3.18%、群益金鼎證 1.89%、潤泰全 0.76%、遠東銀 0.62%、國票金 0.54%、遠百 0.5%、信邦 0.49%、長榮鋼 0.48%、亞泥 0.48%、微星 0.47%、統一超 0.46%、裕融 0.44%、大聯大 0.43%、中租 - KY 0.41% 等,有一半是處在整理格局,換言之,無論是除息前或除息後,整理格局的個股都存在潛在上漲的機會。
台股目前幾檔月配息 ETF,包括 00940、00939、00929、00934、00936、00944,其中 00940 是近期股民減少最多的一檔,由於政策降溫高股息 ETF 吸金的資金排擠,00940 掛牌後一度下跌 7% 多,於是當市值回穩到 10 元以上後,連續六周股民出走,統計從 5 月 31 日的 99 萬 8196 人開始,已經累積減少 5.56 萬人,估計 7 月 11 日除息之前還會繼續減少,主要就是當初被年化殖利率 8% 的宣傳文吸引的股民,選擇跳槽到其他高殖利率的月配 ETF。
不過反過來講,第一個月配息不如預期,不代表後續就沒有雪恥的可能,畢竟金融業很講究信用,如果當初募集給的預期落空的話,那麼將來要再募集新基金恐怕會被投資人打臉。
來源:《理財周刊》1246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理財周刊》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