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操作】人行媒體:貨幣政策框架將進入轉型時刻
經濟通新聞 2024-06-24 09:36
《經濟通通訊社24日專訊》人民銀行主管刊物內地《金融時報》刊登文章指,結合潘功勝上周在陸家嘴論壇的講話內容,再考慮到近期金融總量數據階段性下行,可能意味著中國貨幣政策框架進入轉型時刻,要更加注重發揮利率調控作用。
文章指出,貨幣政策框架轉型的重點之一考慮明確以央行的某個短期操作利率為主要政策利率,文章指的「短期操作利率」可能是指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換言之即建議淡化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色彩,以逐步理順由短及長的傳導關係。文章認為,從主要發達經濟體的經驗看,中央銀行主要聚焦於管好短端利率,中長期利率通常主要由市場決定,而隨著未來價格型調控在貨幣政策實施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適當收窄利率走廊的寬度,向市場傳遞更加清晰的利率調控目標信號是很有必要的。
此前6月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按兵不動」,當時《金融時報》引述業內人士意見指,LPR報價本身並不必然需要掛勾MLF利率;也有研究建議可參考國際經驗,探索將類似SOFR等市場基準利率作為浮動貸款的利率定價基準。
*文章預告未來或不公布金融總量增速量值*
另一個轉型重點是逐步淡化貨幣政策調控的數量中介目標。過去,貨幣政策曾對廣義貨幣(M2)、社會融資規模等金融總量增速設有具體的目標數值,近年來已淡出量化目標,轉為「
與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等定性描述。文章表示,從當前中國經濟來看,在存量信貸中佔比較大的房地產、地方融資平台等舊動能信貸需求逐步下降,以高技術製造業、輕資產服務業等為代表的新動能佔比逐步上升,但這些新動能的信貸需求和融資結構具有新特點,突出表現為對信貸依賴度低、對股權等多元化融資方式運用更多,支撐同樣的經濟增長不需要「壘」上與過去同樣多的信貸資源。也就是說,貨幣信貸增長已由供給約束轉為需求約束,不必再將關注重點放在數量的增長上,也不必執著於「規模情結」。未來,可以繼續優化貨幣政策中間變量,逐步淡化對數量目標的關注。
人民銀行本月公布,截至5月底廣義貨幣(M2)餘額同比增長7%,增速續創有數據來新低,同月社融增量為2.07萬億元人民幣同樣低於市場預期,引發外界對內地總體借貸需求不足的憂慮,此前有聲音指出,中國的貨幣總量已足夠多,貨幣信貸的高增速已難以維持,不再適合以同比多增方式來衡量。
至於最後一個轉型重點,是重申央行買賣國債不是中國版QE(量化寬鬆)。近幾個月以來,市場對國債特別是人民銀行買賣國債問題高度關注,潘功勝此次明確回應,把國債買賣納入貨幣政策工具箱不代表要搞量化寬鬆,而是將其定位於基礎貨幣投放渠道和流動性管理工具。文章強調,中國穩健的貨幣政策下尚未面臨零利率下限約束,國債市場認購和投資熱情頗高,在一定程度上還有「資產荒」跡象,不存在推出量化寬鬆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不必把作為常規操作的國債買賣與量化寬鬆畫等號,而是搭配逆回購、中期借貸便利等操作主動加強流動性管理。
(ey)
- 投資10至18歲孩子的最佳方案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