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頂多微調!歐盟內部對陸EV加稅看法歧異 專家:中方應對空間有限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24-06-14 15:39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歐盟內部對陸EV加稅看法歧異 專家:中方應對空間有限(圖:Shutterstock)

歐盟週三 (12 日) 宣佈針中國電動車徵收臨時關稅,分別對比亞迪(002594-CN) 、吉利 (00175-HK) 與上汽集團 (600104-CN) 加徵 17.4%、20% 跟 38.1% 關稅,其他電動車廠愛馳、江淮、BMW、奇瑞、一汽、長安、東風、長城、零跑、蔚來、特斯拉和小鵬則被徵收 21% 加權平均稅。若加上歐盟原本對所有進口汽車關稅 10%,上汽將面臨高達 48.1% 關稅,其他車廠的關稅稅率也將介於 27.4% 至 31%。

中國商務部指出,歐盟認定缺乏事實和法律基礎,中國汽車產業人士認為,面對臨時性高額關稅,談判空間有限,呼籲政府和行業採取措施抓緊應對。

歐盟執委會表示,若與中國的討論不能得出有效解決方案,這些臨時關稅將從 7 月 4 日起公告,並在隔天生效。在臨時關稅生效後四個月內,歐盟將公佈最終關稅措施,一旦形成最終關稅措施,加徵關稅實施期限長達 5 年。

與此同時,歐盟還將跟各成員國和製造商展開磋商,以決定在今年 11 月反補貼調查結束時,臨時關稅是否將變為永久性關稅。永久性關稅的方案必須經過歐盟成員國投票表決。一旦通過,關稅的實施期限為 5 年。

想取消額外關稅,歐盟 27 個成員國中必須有 15 國投票反對,且代表的人口至少占歐盟總人口的 65%,贊成票若未得到特定多數支持,只要反對票未達要求,關稅措施仍然可以實施。

在剩下不到三周的談判期間,歐盟內部則持續傳出反對聲音,中國車廠也在思考如何應對。

歐洲工商界有觀點認為,當前重點是必須避免進一步的貿易衝突,歐洲多家車廠也都公開反對加徵關稅決定。BMW 執行官齊普策表示,增加進口關稅的決定是錯誤做法。歐盟執委會正傷害歐洲企業和歐洲利益。用加稅回應加稅,以孤立取代合作,加徵關稅等保護主義措施無助於在國際市場上成功競爭。

賓士執行長康林松也說,身為出口國,不需要增加貿易壁壘,福斯亦指反補貼稅不會增強歐洲汽車工業競爭力。對歐洲,尤其是德國汽車工業,這一決定弊大於利。跟零跑合資準備在歐洲銷售中國生產電動車的 Stellantis 則表示,歐盟關稅不會阻止該公司在歐洲和零跑的合作,Stellantis 已考慮這一潛在風險。

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主席 Hildegard Müller 說,加徵關稅將增加全球貿易衝突的風險,額外關稅等所謂反補貼措施並無法解決歐洲跟德國汽車產業面臨的挑戰,相反會迅速產生負面影響。

瑞銀歐洲汽車行業研究主管 Patrick Hummel 認為,若歐盟對大多數中國產電動車徵收 27% 到 31% 的關稅成為最終裁定,預計會產生兩個後果。第一,進軍歐盟的中國整車車廠將變得更集中,但中國產業龍頭可能繼續推進,另一個則是中國產業龍頭可能加快在歐盟進行本土化組裝,此事甚至獲得匈牙利、義大利、西班牙等歐盟成員國歡迎。

Hummel 更進一步指出,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關稅對一些歐盟大眾市場車廠的利多非常有限,主要因為獲利率走低,走量的電動車板塊仍將面臨激烈競爭。

雖然反對聲音眾多,但一位熟悉歐盟相關法規的律師表示,從企業層面來說,此次加徵關稅後中國企業透過法律博弈的空間很小。相較於美國對中國電動車徵收 100% 關稅,歐洲仍給中國電動車留下空間。

多位歐洲汽車業人士也認為,加徵關稅之後獲利空間變小,中國車廠將被迫調整在歐洲的戰略。

對中國電動車廠來說,全球市場的獲利率往往高於中國國內市場,因此仍有一定降價空間來部分抵銷關稅影響。根據 Q-Series 比亞迪海豹拆解報告,即使在東歐組裝汽車後,中國龍頭企業仍將比歐盟傳統整車廠擁有 25% 的成本優勢。

產業機構 Jato Dynamics 則表示,對中國品牌在歐洲市佔率的過度擔憂毫無必要,中國品牌在歐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即使它們在性能和供應鏈方面取得進步,但仍需時間提高品牌知名度及改變長期以來的主流觀點。不過,中國車廠在歐洲的成長態勢值得關注。以此次加徵幅度最大的上汽為例,該車廠在歐洲市場的銷售主力是被它收購的英國品牌名爵,該車去年在歐洲銷量年增 105% 至 23.18 萬輛,位列品牌銷量榜第 20 名。

歐盟此次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關稅,最先受到影響的將是中國車廠的銷量,而且之前銷量越大,影響越大。上汽此次加稅幅度最大,旗下名爵無疑是受衝擊最大的品牌。

數據顯示,去年上汽在歐洲 13 國中國汽車品牌銷量排名第一,累計交付 24.28 萬輛,今年前 5 月出口表現依舊亮眼,海外市場交付年增 17.8% 至 46 萬輛,同比增長 17.8%。

此外,擁有 Volvo 與 Smart 等多個歐洲品牌的吉利也將受到較大影響。根據施密特汽車研究諮詢機構數據顯示,今年 4 月吉利旗下品牌在西歐電動車註冊登記數量佔比 12.7%,排名第二,僅次於德國福斯。

吉利在 2023 年歐洲 13 國中國車廠銷量中排名第二,銷量為 2.2 萬輛,比亞迪排名第三,銷量為 1.5 萬輛。

廣州道岳法律諮詢服務有限公司貿易救濟專家嚴光普指出,現在公佈的是一個臨時性關稅,在初裁與終裁之間的這段時間還可以去爭議,但從專業技術角度看,已沒有太多空間。政府層面應儘快牽頭組織國內利益相關方與歐盟進行交涉,或運用我們的反傾銷措施進行反制。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是否會祭出更高的進口關稅來反制,目前尚不清楚。Hummel 則認為,相較於歐盟和中國達成協定從而完全避免關稅的潛在前景,稅率微調的可能性更大。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