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福相倚 專家:無人機商業潛力廣 但風險須審慎檢視
鉅亨網編譯林鼎為 綜合外電 2015-06-08 18:30
無人機商業應用層面廣,惟其潛在風險亦不容小覷。 (圖:AFP)
保險數據分析公司 Verisk Analytics 專家 Ron Beiderman 為媒體《CNBC》撰文指出,尼泊爾發生強震後,斷垣殘壁上方傳來許多無人機螺旋槳運轉的聲音。藉由搭載數位攝影器材,更不受限於地形阻礙,無人機在震災後執行人道任務,發揮極大功能;其目標為救災團隊提供即時資訊及數據,以規劃救援任務。
隨著無人機用途日益浮現,包括調查與救援、播種以及物流,部分商業領域更開始尋求無人未來能進一步發揮的潛力,如運用在危險任務上。也由於無人機未來用途太廣泛,根據美國聯邦航空總署 (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FAA) 估計,未來 3 年或有高達 7500 臺小型無人機在美國上空飛行。
當天上無人機的數量越見增多,意外、傷亡與潛在的法律訴訟情事,勢必隨之日增。就商業市場而言,僅是「使用」無人機,並無法提升公司營運水準,惟有安全及有效使用方能占得優勢。
有鑑於空中實際上已充斥著商用及軍用飛行器,FAA 因此著手研究無人機安全使用規範。目前 FAA 核准商業用途的無人機申請方式,係針對個案分別進行審查。截至目前, FAA 允許公司以無人機進行電影、電視影集拍攝、土地調查及包裹運送測試; FAA 也提出無人機的新規範,並核准在全美 6 處進行無人機測試。
無論 FAA 最後採取何種規範,市場均應考量如何最小化無人機造成財物損失、人員傷亡潛在的資產負債。儘管目前相關紀錄並不多,但其潛在風險卻相當高。根據去年 (2014)《華盛頓郵報》報導指出,美軍自 2001 年來,發生逾 400 起無人機墜毀意外;其中部分事故造成民宅、農田及高速公路數百萬美元的損害。
此外,無人機的風險也不僅止於空中,其亦可能導致室內損害。據悉,去年 1 名女性在餐廳內遭到無人機撞擊,造成臉部擦傷。儘管只是小事件,卻不難想像衍生為重大法律訴訟的可能。因此,無論意外發生於何地,諸類事件恐引發公眾恐慌;對任何公司來說,成本亦相當可觀。
另一方面,業界也能準備搭上這波商業無人機應用浪潮,包括無人機的功能、應用與操控,均是業界努力的方向。
無人機的能力:
包括無人機飛行高度、續航能力;一旦無人機超出規格容許極限,或將故障並墜落,恐對地面車輛、建築物、電纜或人員造成傷害。其次,無人機的乘載重量極限、是否在出廠後經過改造等;一旦超載,其與運載的貨品或將就此失蹤,貨品不僅可能受到損傷,地面人員也恐受波及。再者,無人機出廠後是否遵循操作手冊保養及使用,也是值得關注的一點。這包括無人機的軟體及操作系統,務須更新至最新版本,以減少故障可能。
據悉,美軍目前主要採用 3 種無人機,而未來商業無人機能力或將提升至類似水準。其中,最小型的無人機飛行高度低、距離亦短,續航力最多僅能維持 1 小時;戰術型無人機的續航力則達到數小時,飛行距離則達到約 180 英里;最大型的,即所謂的戰略型無人機,續航力則自數小時至數天不等,更能遠端操控,超過人員操作視線。
無人機的應用:
無論何種產業,在使用無人機時均面臨不同程度的風險。舉例來說,使用無人機拍攝戰爭場景時,面臨數百個演員及颳風的環境,其風險便較調查大片農田時還要高。另項風險,即非法使用無人機擷取個人或私人財產影像資訊。
無人機的控制:
即無人機的操控方式,包括人員視距外遠端操控、飛行遙控器或手機應用程式 (App) 等。其中,操作人員的事前準備格外重要,即須遵循何種規範與接受何種飛行操控訓練。根據目前 FAA 的規定,操作人員須年滿 17 歲,並通過航空測驗以取得操作證書;另外,每 2 年還須通過 FAA 的測驗,才能維持證書的有效性。當然,業界更希望公司的操作員接受更高強度的訓練。因此,為數不少的大學已開始教授無人機操作課程;過不久或將出現評鑑各校飛行教育課程的國家標準。
總而言之,無人機在商業領域的應用並存利基與風險,未來也將更形明朗。而對亟欲收割無人機廣大商業效益的公司來說,最好還是緩下腳步,審慎檢視各項風險為宜。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