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之亂,到底「亂」在哪裡?
台灣銀行家 2024-04-11 07:48
黃崇哲/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
3 月,隨著台灣股市攀升至 2 萬點的新高,ETF(指數股票型基金)的申購掀起一波熱潮。新聞中報導,許多投資者紛紛解除定存、抵押房產以參與這波被喻為「009xx 之亂」的 ETF 申購潮,使得上千億資金迅速湧入,需求甚至塞滿券商操作系統,導致部分券商不得不暫停受理申購。
金管會官員指出,由於 ETF 投資益趨熱絡,為了防止網紅誤觸法規且誤導投資人,強化管理投信與網紅合作行銷的行為已刻不容緩。同時,金管會也呼籲投信投顧公會加強自律規範。然而,這樣的監管建議卻引起批評,認為「真正好的 ETF,不需要限制那麼多,10 元存股+月配息+8% 高殖利率,大家有錢賺不好嗎?」
平心而論,在這波搶購潮中,「亂」的並不是解定存而歐印(All In)申購 ETF 的投資行為,畢竟哪裡有人哪裡去,本來就是資本市場,尤其是散戶大眾的投資現象。更重要的,能夠改變國人儲蓄模式,讓更多原本閒置的資金進入資本市場,正是日本 2014 年實施個人儲蓄帳戶 NISA 制度最主要的目的。而今,經由此波 ETF 的搶購,用最快時間建構出了一筆台股穩定的力量,也是難得的正面效應。
只是,這波浪潮真正「亂」的是,當媒體或網紅用「600 張月領逾 4 萬」這樣的新聞標題作為銷售語法,讓金融素養不足的投資人以為發現了一種新型金融產品,擔心自己跟不上潮流而不顧一切搶進這個陌生的商品市場。對於產品本質的錯誤認知,才是這次的「亂」令人最為憂心的所在。
更值得注意的是,ETF 的本質是透過分散投資風險,結合股票與基金的特性,提供投資者多元化的標的。相較於零股或共同基金投資,ETF 應具有較低的波動性,更有助於投資者制定更為中長期的財務目標。
只是,若將季季配、月月配的配息所得視為 ETF 的最主要投資目的,而忽略大盤短期震盪風險以及本金的持續累積重要性,那麼當大盤走勢反轉時,平準準備金的問題將直接引發 ETF 投資風險。而這樣因為產品認知錯誤而導致投資者巨額損失的故事,在金融海嘯、TRF 等事件中一再發生,卻也一再被遺忘。
未來,這些高配息月配息的 ETF,若只是盲目追求配息而忽略基金累積的本質目的,那麼在他日是否還能兌現銷售宣傳中的誇大承諾,答案早已清楚地寫在那邊了。
正因為普惠金融的目的在於讓消費者能夠利用「有用」且「負擔得起」的金融商品,提升自身的財務福利水準,而 ETF 原本就可以被視為實現普惠金融目標的好工具。因為利用 ETF 可以讓小資族投資台積電等眾多公司,共享台灣在 AI 浪潮中的製造業紅利,同時減少零股交易單押個股的波動風險。然而,在金融素養仍有待提升的族群中,是否能夠避免受到不良行銷心態和宣傳語法的影響,以免成為被割韭菜的命運,或許是在分析此次「亂」局中,各界最需要未雨綢繆的工作。
來源:《台灣銀行家》172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台灣銀行家》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