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翻倍行情
理財周刊 2024-02-07 07:58
文.洪寶山
主計處 1 月 31 日公布 2023 年 GDP 值達 1.4%,這是金融海嘯以來的十四年新低,由於廠商持續去化庫存、投資疲弱,景氣復甦力道不如預期所致,預期今年上半年庫存有機會去化完畢。
中國經濟成長力道病懨懨 並未回復到疫前水平
2021 年因為 COVID-19 疫情供應鏈瓶頸,所以重複下單累積庫存,2022 年 2 月 24 日爆發俄烏戰爭,當時以為閃電戰很快就會結束戰爭,當時第一季普遍還沒有意識到去庫存的問題,四月爆發中國動態清零的上海封城,時間長達六十六天,中國的物流幾乎停擺,導致 2022 年全年 GDP 從 8.1% 降至 3%,雖然 2023 年第一季走出動態清零,單季 GDP 回升到 4.5%,甚至外媒普遍認為中國官方宣稱的 2023 年的 GDP 達 5.2% 有摻了水分在內,就算 5.2% 沒有美化修飾的問題,中國經濟成長力道仍然沒有回復到 COVID-19 疫情爆發前,2019 年 GDP 值達 6.1% 的水準。
所以從 2022 年下半年持續到 2023 年的去庫存進度一直不如預期,原本廠商的預期是,經過 2023 年第三季傳統旺季與第四季的歐美零售旺季,庫存就可以去化完畢,結果真實的情況是,庫存的去化要到 2024 年第二季才會落底,整整兩年,這並不是廠商的預期失準,而是中國的消費力一直因應環境而動態的往下調,這點從上證指數 2 月 5 日盤中再創 2635.09 新低點就可得知一二,試問如果連股票都沒有慾望想持有,民間消費力能好到哪去?
中國經濟有多差 網路笑話活靈活現
中國的經濟有多差呢?從股市的走向可以略看出經濟發展的走向,上證指數從 2021 年 2 月 18 日的 3731.69 高點,歷經三年時間,跌到 2635.09 低點,達 - 29.38% 跌幅,平均一年跌 - 10%,表現上看起來好像還好,但有個網路笑話很貼切的形容了當下的中國民間對於景氣的感受:「同學會上大家分別回顧過去三年的工作經驗,林先生拿 100 萬投入滬深股市,在家閒閒的三年,結果賠了 100 萬。陳先生拿 100 萬做餐飲,早出晚歸地浴血奮戰三年,也賠了 100 萬。張先生拿 100 萬繳恆大的房子頭期款, 現在不光是賠了頭期款,還倒貼三年的房貸,房子還是爛尾樓,後面還要繼續還房貸。吳先生拿 100 萬做跨境電商 每天加班,現在店鋪被人告侵權封號,還要罰 100 萬,帳號資金被監管,還欠供應商和物流 100 萬。同學們總結心得一致認為還是買股票最穩當。」
從這個角度來看 IMF 最新的經濟預測認為中國 2024 年 GDP 成長率為 4.6%,等於是進一步下滑的展望,但是另一方面,IMF 又上調全球經濟成長率 0.2% 到 3.1%,這次調高成長預期,主要原因是有鑑於美國經濟仍然比預期來得更強韌,而中國則是可望推出財政刺激方案,所以跟美國連接的相關產業會比較有成長性。
人工智慧與高效能運算商機旺 北美 AI 需求火熱推升進出口
根據主計處的說法,隨人工智慧、高效能運算等新興應用商機活絡,上半年庫存有機會去化完畢,特別是智慧財產投資方面,廠商為了維繫競爭力,即便景氣波動,研發支出的減幅仍比營收小,甚至呈現增加,由此可知,股市的投資機會就在人工智慧、高效能運算。
台灣內需消費火熱與對岸形成明顯對比,2023 年第四季民間消費實質成長 5.44%,較預測數增加 0.17%,有超過 4% 是台灣民眾國外消費貢獻。今年民間消費力依舊不錯,去漢來海港吃下午茶還要排隊。
中經院預估,2024 年台灣經濟成長率為 3.10%,成長一倍,主要是去年基期較低因素。經濟成長率中,內需貢獻 2.29%,國外淨需求貢獻 0.81%。去年經濟成長由民間消費獨挑大樑,今年民間投資和商品進、出口都由負轉正,主要是北美的 AI 需求火熱所致。
半導體開始補庫存 台股有機會連漲三年
廣達預期 AI 缺料的情況在五、六月得到舒緩,半導體進入到補庫存階段,瑞銀分析「存貨周期」與加權指數的關係發現,只要存貨達到一個高峰期,接下來的兩年加權指數會持續上漲,例如 2018 年即正值存貨峰期,以當年為一個觀察基點,後續台股即呈現連續三年的漲勢。
由於台積電最新的營收成長率展望是 21-26%,瑞銀預估今年加權指數先蹲後跳,低點落在 16450 點,衝高到 19920 點,最高可挑戰二萬大關,後市看好。
大摩認為台股今年獲利將成長 18%,遠優於去年獲利下滑 16%,在獲利成長、外資重新關注,以及總統大選不確定因素消除等三大利多催化下,大摩認為,未來六至十二個月,台股獲利預估可望被上調,基於外資持有台股部位低於歷史均值,外資有可能增加部位,樂觀情境上看二萬點。
來源:《理財周刊》1224+1125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理財周刊》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