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勝法西斯70周年 極端思想死灰復燃 排外反猶撕裂歐洲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5-03 17:45
二戰是人類文明史上最慘痛的傷疤,納粹主義和席捲全球的戰爭奪去無數人的生命。今年是二戰結束70周年,而在1945年的今天(4月30日),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在柏林地堡內自殺身亡,為歐洲戰場落下帷幕。70年後,二戰炮聲早已遠去,歐洲極端主義思想卻死灰復燃,極右組織和新納粹勢力乘機崛起,針對猶太人和其他移民的敵視活動屢禁不止,社會矛盾激化,成為了歐洲和平揮之不去的夢魘。
香港《文匯報》報導,二戰前的歐洲政治問題和經濟危機,成為了納粹主義的溫床。如今歐洲受債務危機摧殘,政府施政不力,經濟疲弱、社會不滿漸增,同樣為極端思想提供滋生土壤。歐洲反種族主義網絡副總監費爾南德斯表示,歐洲新納粹組織動輒使用暴力,並在政治上擁有更大勢力,例如希臘及匈牙利的新納粹政黨成功躋身國會,希臘「金色黎明」黨更成為第三大黨,情況令人憂慮。
瑞典的新納粹主義近期愈趨活躍,當地新納粹組織活動數量去年上升23%,經常用塗鴉及傳單方式宣傳。25歲伊朗裔男子沙塔克去年4月在馬模遭新納粹人士刺傷;4個月後,斯德哥爾摩有新納粹與反種族主義人士衝突,3名警員受傷。瑞典反種族主義組織Expo調查員昆塞爾指,新納粹政黨瑞典人黨連串選舉宣傳,令其思想得以在社會散播。
費爾南德斯又指出,德國去年新納粹組織成員較2008年減少30%,但活躍程度不減反增,如反移民組織「歐洲愛國者反西方伊斯蘭化」(PEGIDA)便被指與新納粹有關。
英國、法國及奧地利猶太人遇襲個案去年均倍增,其中法國猶太人口比例不足1%,卻在該國種族襲擊案佔過半數。在希臘,上月民調顯示逾90%民眾認為猶太人在國際商業及傳媒擁有過大權力。
在歐猶太人恐懼反猶浪潮,開始考慮回到以色列。世界猶太人大會主席勞德爾認為,反猶思想現時主要經互聯網散播,美國等西方國家不能對反猶思想保持沉默,否則只會重演歐洲70年前的悲劇。
1945年4月,盟軍攻入納粹德國的心臟柏林,但對納粹德國領袖希特勒及數以百萬計支持者而言,無條件投降絕不是一個選擇。最後的柏林戰役充滿血腥,蘇聯紅軍犧牲7萬名士兵,才搶先美軍一步攻陷柏林,為二戰劃上句號。
盟軍在1945年4月攻入德國,接連解放逾百個集中營,逐步揭開納粹德國滅絕人性的罪行。4月12日,盟軍逐步逼近柏林之時,接到美國總統羅斯福逝世的消息,當時盟軍最高指揮官艾森豪威爾為避免傷亡,決定暫緩推進,讓蘇軍先攻打柏林。
4月20日,紅軍向柏林發射第一枚炮彈,希特勒躲在地堡企圖調兵援助但不成功,城內德軍負隅頑抗。到4月30日,紅軍炮彈擊毀地堡,希特勒與情婦布勞恩雙雙自殺。柏林最終在5月2日被攻陷。(接下頁)
[NT:PAGE=$]
柏林戰役在歷史上留下了兩個疑點:一是為甚麼德軍堅持戰鬥到底,另一個是斯大林為何要搶先攻入柏林。德國歷史學家海涅曼指,希特勒早在1942年便收到建議指德國無法贏得戰爭,但他不為所動,堅持相信會獲得勝利。希特勒的盲目加上民眾對他的支持,令德國戰鬥到底。
對於斯大林要搶先攻入柏林,以往一直認為是源於威望考慮和對西方的不信任,但英國軍事歷史學家比弗發現,斯大林的真正目標是德軍核武研究,最終在柏林找到3噸氧化鈾。
除德國外,歐洲軸心國另一主力是墨索里尼領導的意大利,但意大利在多個戰場推展均不甚順利,同盟國戰後更嘲諷墨索里尼是「小丑」。不過,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歷史學博士格舍爾去年研究指,意軍不如世人所說的弱,墨索里尼更曾是希特勒的學習對象。
格舍爾查閱意大利舊檔案,發現希特勒曾十分欣賞墨索里尼。1931年6月希特勒還沒掌權時,墨索里尼曾向他寄簽名照,希特勒回信時不但以「閣下」尊稱對方,更稱獲寄照片是榮幸,傾慕之情可見一斑。另外,意大利法西斯一直為納粹黨提供意見,協助後者拉攏中產支持,直至1930年代後期影響力才稍為減退。
意大利在1940年見德國形勢佔優,宣布加入軸心國,但意軍參與的戰鬥絕大部分以失敗告終。意大利首先攻擊法國南部,但與法軍在阿爾卑斯山一帶膠着,至法國投降仍未有進展。
意大利其後把重心放在地中海沿岸,於北非、埃塞俄比亞及希臘分途出擊,然而幾乎是全線失敗,唯一勝利的希臘戰役也是依靠德軍增援才成功。德國進攻蘇聯後,意大利亦加入南方前線,更參與斯大林格勒戰役,但同告潰敗。格舍爾指意大利士兵其實驍勇善戰,可惜指揮不當,淪為「常敗之師」。
格舍爾指出,他的研究並非替墨索里尼及法西斯意大利對軸心國的「貢獻」翻案,而是要證明意大利在希特勒及納粹的崛起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不像戰後很多意大利人般,把所有責任推在德國身上。他表示意軍當年在利比亞、克羅地亞犯下很多戰爭罪行,所殺人數雖不及德軍,但不代表意國的罪惡比德國少。
希特勒與墨索里尼在二戰期間關係密切,墨索里尼情婦佩塔奇2009年出版的日記提及兩個獨裁者的關係,其中墨索里尼1938年與希特勒會面後稱:「希拉勒為人很好,他是多愁善感的人,他看到我時眼有淚光,他真的很喜歡我。」
不過,墨索里尼亦妒忌希特勒的權力及名望,對自己被指是希特勒「年幼夥伴」感到憤怒,稱希特勒掌權前,法西斯主義及反猶主義早於1920年代已出現。
另外,意大利記者法布雷2004年出版的《對比:墨索里尼-希特勒的出版者》一書,揭露兩個獨裁者結盟只有4年,但1933年納粹黨掌權後,希特勒隨即派兩名親信往意大利,要求墨索里尼購買其自傳《我的奮鬥》版權。結果墨索里尼出價逾5.3萬馬克,創下當年意大利翻譯著作最高版權費紀錄。(接下頁)
[NT:PAGE=$]
希特勒戰敗後,是否真的與情婦布勞恩在柏林地堡自殺,一直存在爭議。雖然不少學者認為希特勒攜情婦自殺證據確鑿,不過包括2011年出版的《灰狼:希特勒的逃亡》在內,有一些看法認為希特勒沒有死,由德國輾轉逃到南美洲阿根廷,並在那裡終老,更留下後人。
英國記者威廉斯與作家鄧斯坦在《灰狼》中稱,他們遠赴阿根廷詳細調查,訪問眾多目擊者,連同一些剛解密的絕密檔案,發現希特勒1945年4月30日並未自殺,而是經過丹麥、西班牙、非洲加那利群島等地,最後乘潛艇逃到大西洋彼岸的阿根廷定居,變賣搶來的金銀珠寶生活,直到1962年去世,終年73歲,並留下兩名女兒。書中又指,希特勒潛逃期間獲得美國情報官員協助,美方因而獲得納粹的軍事科技。
威廉斯指,蘇聯解密檔案顯示,希特勒與情婦自殺的證據並不充分,蘇聯獲得的頭蓋骨碎片並非屬於希特勒,而是一名年輕女性的。
對於希特勒未有自殺的說法,英國歷史學家沃爾特斯稱不可信,認為只是基於不可靠二手消息來源的推測;相反,希特勒自殺的證據相當充分,例如希特勒貼身保鑣、前年才去世的米舍就親眼看到希特勒自殺後的屍體,而且以希特勒的性格,不可能甘於在阿根廷苟且偷生多年。
希特勒1889年生於奧地利西北部小鎮布勞瑙,自他1930年代掌權以來,當地就成為納粹聖地,幾與希魔劃上等號。時至今日,不少納粹老兵仍會到布勞瑙的希特勒故居參觀,來自歐洲各地的新納粹主義者更會到此「朝聖」,每逢希特勒生忌,當地更是人頭湧湧。
希特勒出生時住在布勞瑙一幢3層高住宅,1938年德奧合併,希特勒前往維也納途中,也特意重遊舊地。德國同年為希特勒50歲生辰發行紀念郵票,其中一張印有他站在布勞瑙街頭的照片,指明該處是「元首出生地」。
奧地利內政部1972年起租用希特勒故居,以免它落入新納粹主義者之手。不過業主波默近年多次拒絕維修或借出故居的要求,使它在2011年後已沒人使用。目前故居門外有一塊石碑,寫上法西斯主義的危害。
布勞瑙居民十分忌諱希特勒,有人直指盟軍當年應任由故居被拆。市長魏巴赫爾承認對故居處置暫未有概念,將視乎事態發展再作決定。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