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鉅樂部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雜誌

三大願景竟成三大噩夢 英脫歐 3 年面對困境如何掙脫?

台灣銀行家 2023-04-07 08:07

撰文:黃哲翰

英國脫歐滿 3 年,3 年內換了 4 任首相,執行脫歐缺乏通盤指導,加上政治混亂下一連串的錯誤決策,經濟不僅陷入困境,更讓 22% 英國民眾處於貧窮線以下,2024 年這個數字可能飆升到 43%。

英國自 2020 年 1 月啟動脫歐以來,至今正好已滿 3 年,由於親歐與脫歐陣營持續對立、執政的保守黨亦陷入內鬥泥淖,英國在 3 年內接連更換了 4 任首相,讓脫歐的執行始終缺乏通盤指導,「硬脫歐」或「軟脫歐」的路線抉擇淪為意識型態下的權鬥工具。然而,就在英國社會還來不及消化這場政治亂局時,脫歐所引發的實際後果早已接踵而來。

疫情+烏俄戰爭+能源價格高漲+…… 英經濟陷入 40 年最疲弱困境

雪上加霜的是,過去 3 年全球又接連遭逢新冠疫情、貨運阻塞、烏俄戰爭、能源價格高漲,這些危機與脫歐所帶來的海關作業複雜化、行政成本大增、人力流動限制等諸多後果,形成了嚴重的加乘效應,再加上政治混亂下一連串的錯誤決策,讓英國經濟陷入 40 年來前所未有的困境。

當前的英國經濟成長落後歐洲各國,且產業外移、英鎊大跌、國內通膨率近 10%、國家負債占 GDP 比重在 100% 上下徘徊、經濟表現於 G7 國家中墊底,是唯一還未恢復到疫情前水準的國家──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對各國今年初經濟成長率的預測,英國的表現甚至比受到西方國家大舉制裁的俄羅斯還差。

與此相應地,領取社會救濟的英國家庭由 4 年前的 100 萬戶爆升到如今將近 500 萬戶,而官方亦坦承,英國民眾生活水準將在未來 2 年半內下降 7%。據此,《金融時報》甚至指出,英國家庭的平均生活水準到明年將落後於東南歐國家斯洛維尼亞,至 2030 年則更將落後於波蘭。

此一窘境顯然與脫歐陣營先前所承諾的願景大相逕庭。本文接下來將扼要分析脫歐派的 3 個願景及其與現實的落差,以便提綱挈領地勾勒出英國脫歐困境的不同面向。

願景一 擺脫歐盟制約  事實上 英國對外貿易力道銳減

首先,一項重要的脫歐主張是:英國藉此能擺脫歐盟的集體制約,自由與各國簽訂雙邊貿易協定或參與各種區域多邊協定,以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加速國內經濟成長。

但事實上,這種「布局全球」的想像卻略顯一廂情願,因為英國脫歐單飛後,對各國的吸引力相對有限。例如在關鍵科技產業上,英國本欲藉由英伏特(Britishvolt)成為歐洲電動車電池生產重鎮,增加對外貿易籌碼,但該公司卻於今年 2 月破產重組。此外,英國政壇的紛亂導致政策方向不清,也大大影響了外國投資者的意願。

一般而言,世界各國並沒有將對英貿易協定視為優先事項。英國政府原本計畫在 2022 年結束之前,要以新貿易協定取代脫歐前原有協定的 80%,但目前只完成了 63%。甚至連和美國這個最重要之出口市場(占英國出口總額 20%)的談判,進度都還不甚理想──拜登政府眼下的重點是扶植國內產業,對英美雙邊貿易談判顯然興趣缺缺。

至於那些已談成的新貿易協定,其中又多半沿用過去脫歐前的架構與條款,例如英日與英澳協定,如此新瓶裝舊酒,並非更加有利於英國。而這些當然也無法彌補脫歐後的損失。專家評估,脫歐的長遠效應使英國對外貿易的力道降低了約 15%。特別是英歐貿易至今已銳減 20%,根據英僑商務協會(British Chamber of Commerce, BCC)所做調查,有 75% 的企業認為新協議並無助於提升營利,反之,超過一半企業都抱怨新協議帶來不必要的障礙。

願景二 擺脫「歐洲式社會民主模式」緊箍咒  事實上 淪為政治操作

主張脫歐的第二項理由則是:英國能從繁瑣的歐盟規範中獲得解放,不必再受制於後者諸如食品安全、消費者保護、勞工權益、環境保護的標準,減輕英國企業的負擔,同時加碼減稅措施、促進自由經濟成長,擺脫所謂「歐洲式社會民主模式」的緊箍咒。

去年 9 月,保守黨的強硬脫歐派更提出所謂《歐盟殘留法規法案》(Retained EU Law Bill),要求各部會制定新規範,取代目前仍在英國沿用的 4,000 多項歐盟標準,否則就使之在 2023 年底自動失效。

此一提案目前已於下議院通過,並等待上議院表決,而它明顯是個政治操作:保守黨目前聲勢低迷,明年大選很可能被親歐的工黨擠下執政寶座,因而強硬脫歐派欲搶在今年通過這項法案,以增加親歐派主政後往歐盟靠攏的障礙。因此,該法案的目的是盡速廢除歐盟標準,並沒有著眼於提出制定新規範的具體原則與方向,更忽略了要為超過 1,500 個領域重訂規範的繁瑣過程與高昂的行政成本。

這除了讓消保、勞權、環保等 NGO 憂心英國在上述各領域的倒退之外,也令企業無所適從、難以規劃未來投資方向,同時,法規上的不確定性,也連帶影響外資進入英國的意願。所謂「脫歐後更少管制、更多自由」與「為企業減少負擔」的想像,不但尚未兌現,反而還帶來了反效果。

願景三 重新掌握邊境控制權、限制移民  事實上 大量缺工導致成本驟增

脫歐派所描繪的第三個願景是:英國能藉此重新掌握邊境的控制權、限制移民並增加本土國民的就業機會。

英國與歐盟之間人力不再能自由流動之後,前首相強森(Boris Johnson)任內更引入移民積分系統,縮限較低技術之勞力的移入,透過每年限發 4 萬張簽證、每張簽證時效僅 6 個月的限制,導致了農場、屠宰業、食品加工廠、餐飲旅館、貨運業等傳統依賴外國廉價勞動力的領域出現大量缺工。

然而,由於這些工作對本國人民本就缺乏吸引力,因此不但沒有增加本土就業,反而因持續缺工造成各種問題,例如 2021 年秋季因嚴重缺少油罐車司機,導致大量民眾在加油站加不到油。繼任的特拉斯(Liz Truss)因此不得不放寬工作簽證限制。

脫歐後伴隨而來的簽證行政不只嚴重影響低技術勞力,也大大衝擊到英國政府所渴望的高階專業人才流入,例如英國工廠需要大量德國工程師進行精密機械的維修,脫歐後對此便增加了不少額外成本。另外又如英國高度仰賴來自歐陸的專科醫生,如今其專科醫生的空缺已達 4,000 人,大大影響醫療品質。

人才荒的問題不只限於特定產業,根據 BCC 針對今年第一季調查,有 78% 的企業都面臨徵才困難,目前英國產業的人力缺口估計已超過 100 萬。這也同時意味著,英國產業正面臨人才流失、甚至重要產業(如高度仰賴人才流動的金融、外貿、新創)外移的麻煩。

脫歐後簽證門檻所造成的缺工與另一項帳面數字形成了表面上的弔詭:去年年中,英國失業率降到了近 50 年來的新低點(3.5%)。不難想像,脫歐支持者會把這項數據視為脫歐願景兌現的證據。只是,失業率下降的主因來自兼職工作的增加,實際上並非意味著民眾經濟生活的改善,反之卻是倒退──越來越多人必須仰賴兼職工作才能養家餬口。

物價飛漲、供應匱乏  6 成民意認為脫歐是個錯誤

除了上述 3 個衝擊外貿與產業的面向之外,脫歐還助長了生活物價飛漲,甚至物資供應匱乏的問題。根據倫敦政經學院專家的研究,從 2020 年初到 2021 年底,光是脫歐所新增的貿易障礙和行政成本,便造成英國消費者要為進口食物多付出 58 億英鎊(平均每戶多支出 210 英鎊)。此外,蔬菜高度仰賴歐盟進口的英國目前遭遇嚴重的菜荒,番茄、小黃瓜、甜椒、葉菜類等都出現供應緊缺,理由一方面固然是去年冬季寒冷導致產地歉收,但另一方面,英國脫歐帶來的貿易障礙又拖累了產品進口。專家評估,此一貿易障礙導致英國相較於其他歐盟國家所遭受的衝擊高出 10% 到 15% 左右。

總而言之,脫歐不但讓英國的經濟競爭力倒退,也使其在疫情、氣候、戰爭所引發經濟衝擊中,遭受到比其他歐洲國家更為嚴重的打擊。在政治紛亂、經濟失去方向,以及英媒所謂「生活費用危機」(Cost of Living Crisis)的情況下,根據新經濟基金會(New Economics Foundation)的分析,目前已有 22% 英國民眾處於貧窮線以下,預估到了 2024 年這個數字可能飆升到 43%。

現實的困境讓英國媒體與輿論開始不再避諱公開質疑脫歐,民眾的不滿也反映在對脫歐的態度上:目前有 6 成民意皆認為脫歐是個錯誤,而對保守黨政府的信任度則跌到了 25%。有鑑於此,去年秋季接任首相上台「救火」的蘇納克(Rishi Sunak)亦採取相對務實的態度,試圖一面安撫黨內強硬脫歐派、一面向歐盟重新釋出象徵性的善意:今年 2 月底,蘇納克與歐洲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就英歐雙方爭執已久的脫歐難題──《北愛爾蘭議定書──達成所謂「溫莎框架」(Windsor Framework)的共識。

然而,這未必意味著蘇納克主政下的英國,執行脫歐的原則與方向將轉為明確。事實上,蘇納克仍需要強硬脫歐派的政治支持,因而先前便已暗示拒絕了所謂「瑞士模式」的「軟脫歐」方案(即不在歐盟內但參與歐盟市場、甚至重新對歐盟開放邊界)。在保守黨內部權鬥角力的緊張平衡之下,英國脫歐路線的曖昧與不確定性,預計仍將持續下去。(本文作者曾就讀政大新聞系與哲學系、德國海德堡大學哲學院博士畢業,現定居奧地利) 

來源:《台灣銀行家》160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台灣銀行家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