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代誌
理財周刊 2023-03-10 08:51
文.洪寶山
3 月 2 日台北凌晨,OpenAI 以收費的形式提供 Beta 版的 ChatGPT API 給用戶使用,截至 3 月 3 日已經有五家公司宣布接入了 ChatGPT API,分別為即時通訊軟體 Snapchat、學習平台 Quizlet、購物網站 Instacart、購物軟體 shop 以及教育軟體 speak。這次 OpenAI 開放 API 主要是為了搶佔智能語言模型的應用層,因為拿下了應用層就等於拿下客戶,類似 APP 上架 Apple Store。
MWC 引爆 5G 商業應用大商機
今年巴塞隆納世界移動通信大會 (MWC) 上匯集了諸多科技創新,喊了許久的 5G 商業應用終於來到爆發點,機器狗、VR、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醫療……。長久以來,5G 在商業應用上的進展並不如想像中順利,許多使用者對於在 5G 網路之下,一秒鐘左右就下載一部電影,網頁刷新回應的時間連眨眼的功夫都不需要的快速傳輸感到無感,一直認為看片子 4G 就夠了,為什麼要多花錢升級到 5G,直到 ChatGPT 橫空出世,讓原本 5G 商業應用一夕之間亮出明確的發展方向。
對消費者來說,5G 的高速、低延遲、多連結應用在自動化工廠是看不到、摸不著的發展,消費者關心的是:有什麼樣的殺手級應用?
人機介面 AI 晶片植腦被 FDA 拒絕
來看看科技大老的動作,3 月 3 日馬斯克在推特上表示:「I used to be in crypto, but now I got interested in AI.(我曾醉心數字貨幣,但現在鍾情人工智慧。)」作為曾經是 OpenAI 創始人之一,馬斯克應該有捶心肝的遺憾,他認為生成式 AI 和當前的 AI 趨勢,還無法在短期內幫助到汽車製造業。馬斯克最新的 AI 投資案是研發人腦與機器之間的直接接口技術,簡稱「腦機接口技術」,但 Neuralink 申請人腦植入晶片測試被 FDA 拒絕,原因是出於幾個安全問題,例如該設備的鋰電池、植入物的細線,以及如何在不損壞腦組織的情況下移除該設備。Neuralink 仍努力解決 FDA 的擔憂。
儘管如此,馬斯克仍不遺餘力的致力電動車 AI 化,例如:特斯拉的 AI 電池管理系統能夠實時監控電池的狀態、性能和健康狀況,通過 AI 算法和預測模型,實現更加高效和精確的電池管理,從而提高電動車續航里程和使用壽命。此外,特斯拉一直在致力於開發自動駕駛技術,目前推出的 Autopilot 功能可以實現自動駕駛,但未盡完美,在自動駕駛技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等問題上,需要不斷地進行改善。
仿生人形機器人產業加速發展
人形機器人也是馬斯克看好的 AI 發展方向,去年 6 月 AI Day 上發布的人形機器人擎天柱 Optimus,當時馬斯克說:「它還沒有完全準備好走路。未來要量產百萬台以上,目標價格低於二萬美元。」今年三月一日特斯拉投資者日上特斯拉發布了擎天柱 Optimus 在工作檯上生產機器人流程的新影片,與去年的 AI Day 相比更加細緻流暢,但馬斯克說它還無法正常工作。
人形機器人其實並不是單純的一項科技,而是融合了晶片、人工智慧、動力操控在內的綜合體。Statista 的數據顯示,全球 2019~2021 年機器人銷量分別為 329 億美元、363 億美元、410 億美元,目前仍處於初期發展階段。但由於人形機器人能夠廣泛地應用於替代人類勞動的領域,技術成熟的量產之後,能夠有效解決勞力短缺與人工成本上漲問題。
根據麥肯錫報告,到 2030 年,全球約有四億個工作機會將被自動化機器人取代,按 20% 滲透率測算,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產值約 1.7~2.28 兆美元。於是亞馬遜、三星、小米都投入發展人形機器人。
2021 年 8 月,小米發表人形機器人 CyberOne,結合 AI 演算法,提供完整的三維空間感知能力,在今年中國三月兩會期間,雷軍建議:「鼓勵扶持科創產業鏈,推進仿生人形機器人產業規劃布局;支持整機企業牽頭創建國家創新聯合體,加強核心技術聯合攻關;構建仿生人形機器人開放產業生態,加速場景應用培育。」
兩強爭霸 美國逼迫中國科技自主
美中兩強從貿易戰打到科技戰,美國為了保護科技領先地位,《華爾街日報》3 月 3 日率先報導,根據美國財政部與商務部向國會提交的報告,拜登政府準備制定新規,全面禁止美國投資人投資對美構成國安風險的海外尖端技術,專家分析美國此舉劍指中國半導體與 AI 尖端科技。
2022 年 9 月,輝達、超微生產的 GPU 產品被美方列入限制範圍。輝達被限制的產品,包括「A100」和「H100」晶片,以及搭載上述晶片的伺服器「DGX」。超微的「MI250」晶片也受到管制。美國針對中國的科技鎖喉戰持續升級,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美國等於是逼迫中國科技自主。
來源:《理財周刊》1176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理財周刊》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