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鉅樂部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鉅亨新視界

【邱志昌專欄】要擊退通膨、又可避免衰退的兩難?「理性預期學派」做得到!

首席經濟學家 邱志昌 博士 2023-02-18 07:01

壹、前言
(圖一:華爾街很受Fed政策影響,AFP)
(圖一:華爾街很受 Fed 政策影響,AFP)

在凱因斯 (John Maynard Keynes,1883 年 6 月 5 日) 的「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The General Theory) 一書中認為,政府應採擴張性經濟政策,透過「總合需求」(Aggregate Demands),來刺激經濟成長;凱因斯理論的思維,徹底改變過去「古典經濟學派」(Classical School of Economics),最經典的「賽伊法則」(Says Rule):「供給本身自創需求」(Supply Creates Its Demand);就是只要廠商生產出來的任何商品,就必定會有需求者自動找上門來;不怕有東西賣不掉、不會有庫存問題。

但凱因斯認為,「賽伊法則」就是 1929 年之後幾年,世界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 最大淵藪。因為沒有購買者上門,東西怎麼可能會賣得掉?而要催促客戶上門,就需要政府要以補貼、或擴張財經政策、讓客戶覺得「有錢」,消費者才會光顧;這就是凱因斯理論最基本訴求:「有效需求理論」(Effective Demands Theory) 核心。熱絡的有效需求,才是造就經濟繁榮主要原因;而另外一方面,「有效需求」(Effective Demand) 減少,是經濟衰退主要原因。這個理論,沒有專家學者說它不對,現實也的確如此。如同再精闢的文章,沒有公開出刊的平台,那也是永遠安靜被擺在圖書館、沒有機會有益於社會。

貳、凱因斯主義與共產黨的國家資本主義無異!
(圖二:James Bullard建議FOMC於3月升息2碼,AFP)
(圖二:James Bullard 建議 FOMC 於 3 月升息 2 碼,AFP)

凱因斯的另外一個與「古典經濟學派」(Classical Economics School) 之觀點完全不同是;「古典學派」認為,商品價格與資本利息的調整,就能促使經濟體自動往「充分就業」(Full Employment) 前進,但凱因斯認為要達到充分就業還是需要擴張財政政策。兩者之所以有差異,是因為所處時代不同;在凱因斯革命之前,全球經濟處於生產不足狀態,生活方式大多簡單。但經過幾次工業革命後,人均生產力大增;生產因素複雜化、且消費者效用 (Utility) 多元化。「充分就業」的意義是,總體經濟所有變數,已穩定達到「完全均衡」了;就是所有個體市場大多處於動態穩定、隨時要買或要賣,雙方多能很快成交。

古典學派始祖為,蘇格蘭哲學與經濟學家:亞當.史密斯 (Adam Smith,1723 年 6 月 5 日),其經典著作就是「國富論」,是第一本敘述歐洲產業發展、與商業歷史著作。「國富論」主張,工資隨生產效率的提升而增長,自由貿易是促進經濟繁榮主要動力,政府的干預越少越好;政府管制貿易行為,尤其是「關稅」最終將導致長期效率不彰、與價格居高不下。這在當今美中貿易經濟酣戰中,不啻暮鼓晨鐘、當頭棒喝。亞當史密斯當時所有主張,被後世稱之為「自由放任」。

在亞當史密斯「國富論」論中,有兩種自動調整機制、可讓經濟趨於「均衡」(Equilibrium):商品「售價的漲跌」,與資金「利息的高低」,兩者的循環起落:這兩項機制可自動調整失衡現象,就如同本文常提及,個體經濟學「蜘蛛網理論」,供需的調整只 Depend On「價格」。然凱因斯不認為它們能夠不經政策作為,只透過價格、這兩種商品與資金的「價格機能」(Price Mechanism),就可促使總體經濟由供過於求、或求過於供情勢下,因循環機制之發揮而扭轉、安定下來:順利解決失衡 (如現在通貨膨脹)。要達到「均衡」(通貨膨脹很快回穩、也沒有衰退隱憂),政府必需要有非常強大的介入能力,能有實力運作財政或貨幣政策,去調整市場供需雙方、任何時刻所發生的「失衡」(Disequilibrium ) 現象。

(圖三:台灣股市容易受外資進出左右,AFP)
(圖三:台灣股市容易受外資進出左右,AFP)

換句話說,如要解決當前企業庫存、與裁員,需要大有為政府以貨幣或財政政策,刺激有效需求增加,來讓經濟免於衰退。透過勞動市場自我的工資升降機能,也是沒有辦法解決過度就業、或是失業問題。同樣地,要去化廠商庫存問題,也無法透過產品供需價格機能,就能完全清理完畢。換句話說,凡事多需政府那隻大有為的手,去干預才能啟動潤滑市場那隻看不見的手 - 價格機能。凱因斯認為,在這樣的情況下,凡是經濟出現失衡,經濟體本身是沒有「價格機能」的「那隻看不見的手」能自動調整,多要政府干預;從這個層面來看,凱因斯主義的「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一書,無異於中國共產黨「國家資本主義」的實踐??

如果是這樣,那現在的經濟問題就嚴肅了,在凱因斯內心深沉認為,偉大的國家凡事多能;這也等同主張經濟所有失衡,多要用貨幣或財政政策解決。若此則在面對現在「通貨膨脹」(Inflation) 與「景氣衰退」(Recession) 兩難的窘境時,到底是要用寬鬆、或緊縮貨幣;或擴張財政政策?既要能壓抑通膨,也可將快要掉下去的景氣救上來?若用寬鬆,則在當今處於通貨膨脹下的經濟,無異火上加油;但傾全力緊縮貨幣、打壓通貨膨脹,也會得不償失,陷入衰退陷阱深淵。

叁、史上最恐怖的美國「高通膨」經驗又是怎樣?

回顧美國歷史經驗,其實在美國 1970 年到 1980 年間,高度的通貨膨脹時代,也曾經歷過一段打壓通貨膨脹的驚悚;FOMC 利率曾經在 1981 年 5 月 20 日、達到 20%。這樣令人恐怖的高利率夢靨,期間約從 1980 年底到 1981 年 5 月、約持續半年之久。1972 年到 1980 年,美國經歷了史上最大「高通膨」時代,遠因肇於 1972 年蘇聯等國,因糧食歉收向美國大量採購玉米、小麥等,接著 1973 年第四次以阿「贖罪日戰爭」、中東國家發動石油禁運,油價格從 3 美元 / 桶,上揚到 12 美元 / 桶。1971 年美 CPI 年增率還在 2.5%,但 1973 年 2 月已達 11.9%、1073 年中 Fed 已將利率往上調,但失業率也同時超過 4%、季 GDP 呈現衰退。至 1979 年起,一連串地緣政治危機、伊朗革命、人質危機與兩伊戰爭,引爆油價由 15 美元 / 桶、上揚到 40 美元 / 桶。而早在 1974 年 2 月,能源 CPI 年增率已經達 33.7%;油價無異於中東國家抵禦歐美強權支持以色列的盾牌,與美國現在運用半導體晶片,對中國執行半導體禁令的戰略異曲同工。

(圖四:緊縮貨幣政策將持續進行,AFP)
(圖四:緊縮貨幣政策將持續進行,AFP)

在目前「通膨與衰退」尷尬共同的趨勢下,已經不是能運用寬鬆貨幣政策,同時發揮調整作用,如果將貨幣政策改成擴張財政政策?那也是不妥當。因為那是在 1929 年「大蕭條」(Depression) 時代,解決大量失業的激烈手段;目前經濟情勢正處於通膨緩緩降溫,失業率還在充分就業 3.4% 水準下、與當時 20% 的失業率迥異;但卻眼見經濟衰退即將降臨,這種非常尷尬處境、如何讓通貨膨脹消失無形、而又不致於引發衰退風險?既然貨幣寬鬆與財政擴張政策對物價,多具有刺激效果;那如何讓通貨膨脹不再發作、但卻衰退也不會降臨?這是兩相衝突的難題 (Dilemma)。為何會經濟會有「衰退」(Recession) 的循環?以貨幣學派觀點,是因為貨幣發行量過少,貨幣流通速度變慢。而以凱因斯學派觀點,是因為「有效需求」不足;因此要解決衰退,從貨幣學派的觀點是需要降息、使貨幣流通速度升高,但就開因斯的有效需求理論而言,則是要擴張財經政策。

可是現在通膨的 CPI 指數,在 2023 年 1 月仍高達 6.4% 年增率,這兩項政策一旦下、去勢必火上加油;那如何既能使通膨降溫?又能避免衰退?現實做法還是要回到凱因斯,心裡非常不願意認同的「價格機能」中;因為所有市場的供需,多會因「價格機能」之作用而漸漸發生調整。只是產品的價格起伏,其背後動力是來自於政府財經政策機能?還是來自於廠商的自我「了斷求生」的意志?價格機能要在供給與需求雙方發揮效果,需要雙方多要有「認命」的時刻。在通膨情勢下,供給廠商首先會有「先盈餘後虧損」的下坡路要走,就跟 2020 與 2021 年企業獲利亮麗、皆大歡喜。但當 CPI 年增率、達 4.5% 以上而繼續向上燃燒,消費者效用、自然退回到只對「普通品」(Common Goods) 有所需求;對耐久財 (Durable Goods) 之需求呈現遞減,對於奢侈品 (Luxury Goods) 的需求大幅退卻。這種雙方多對、交易買賣行為退卻的態度,是需要政策對廠商減稅,同時給予買方補貼、雙雙加以鼓舞,誘發雙方各自私利動機,增加「生產者福利」(Firms Welfare) 與「消費者剩餘」(Consumers Surplus),使雙方皆大歡喜去做買賣。

廠商面對的租稅減免、可以降低售價成本;而政府對消費者的補貼、可增加消費者購買力;兩者多不可能、也沒理由、再度讓交易價格上揚。若此則可將價格穩定在一個水位,至少維持一、兩年時間,通貨膨脹趨勢也可因此暫時穩定下來,斷絕持續性物價上揚。而另外一面,也可以使預期心理消失,屆時將可降低升息幅度,將高利率水準暫時停下來。等待庫存清理告一段落,消費者也多從補貼購買中獲得消費者剩餘,則就等同幫廠商去化庫存了;讓生產者行為趕快步入正常軌道中。此時 CPI 的增加速度將會放緩,而緊縮貨幣政策、可暫時舒緩,貨幣在外流通數量、與流通速度趨於正常;之後,再尋找適當突然溫和降息,觀察市場交易行為、若還是未能達到均衡,則再者機會突然再降息、或再回頭升息。這樣的升、降循環不定的過程會有初期不意的效果:廠商清理庫存借用的租稅減免、消費者購買庫存品所得的購買力補貼,兩者進行相互影響的反覆運用;不要急躁,七年之病無法求諸三年之艾;先將景氣穩住在衰退的谷底中,最終一定可逮到一個適當時候,執行擴張財經政策。穩健不躁進財政擴張有效後,再漸漸溫和降息;為讓市場無法預期,升與降息策略要反覆進行,不能只採單邊主義、讓市場看破手腳。

(圖五:2023年的鮑爾、比2020年3月時沉穩多了,AFP)
(圖五:2023 年的鮑爾、比 2020 年 3 月時沉穩多了,AFP)
肆、古典派、凱因斯、唯貨幣論、理性預期四學派中;理性預期學派,能解決通貨膨脹、又可避免衰退!

新古典學派 (New Classical School)- 理性預期學派 (Rational Expectation) 認為,該來的衰退、不論政府如何運用積極財經政策,最後還是無法避免;但它也非常強調要有積極作為,在所有的政策中、只有所有經濟活動者「預期不到的」(Unanticipated Parts) 措施才能產生效果。它從凱因斯學派中,將所有財經政策、切成「預期到」與「預期不到」兩部分。也因此本文一直強調,Fed 如果聰明,它不會將「降息」常常掛在嘴上;IMF 近期觀點非常吻合本文理念:升息過頭、要比升息不足還好。因為這樣才可以使所有人,放棄對 Fed 降息期待;但屆時卻是 Fed 動手降息最佳時機。其實這與跟股市投資邏輯一樣,連自己多認為「完蛋」時、卻是買股票最佳時機。

其實對消費者的補貼政策,並非創新政策了、中國過去三十多年以來,常常使用的產業刺激措施、也見諸於對家用電器、與諸多行動工具補貼中。台灣也有舊車換新車的 5 萬元優惠減免;還有獎勵都更、汰舊換新、更新市容。而近期為執行 ESG、對購買電動車消費補貼措施,就是一種維持買賣雙方穩定交易方法,這些措施穩定執行一陣子,會帶動經濟平穩發展。本文認為,以上四個經濟學派中,古典學派、凱因斯學派、唯貨幣、理性預期學派中;好好運用理性預期學派,是能解決既要消除通貨膨脹、又能避免經濟衰退的尷尬。

(聲明:本文認為, Fed 要壓抑通膨、又要避免衰退;遵從理性預期學派理論,是可以達到目的。)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