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雜誌

用纖維傳遞溫度的織手─鄭安利

理財周刊 2022-11-04 10:08


文.戴衣薰

鄭安利,纖維創作者,從大學開始接觸材質創作後,開始一路向著纖維的領域探索。著迷於織物的柔軟與身體的連結性,同時在織物建構過程中的理性邏輯中感到深深的滿足,並在創作過程中持續探索兩者之間的關係。其創作與人格特質有顯著的連結,蘊藏著一種如沐浴春風理所當然的舒適感,用「感覺」去記錄傳達各種生活微小的片段,在搜集、建構然後拆解以及重組的過程中,創造觸覺、嗅覺以及溫度等等身體感官與織物的連結,再試圖對織物及物件進行相同的程序,並將兩者結合後,將無法化成言語事件的記憶,用織物重新闡述。


這次在理善藝聚空間的展覽《42.195 Eco-manner》希冀在後疫情時代,以五感沉浸式體驗重新打開大家與環境的連結互動,透過解構並重組的過程,傳遞展覽主軸——永續發展,其中觸覺擔綱邀請鄭安利來詮釋並引領觀者思考永續的可能性。

織物伴隨著人類的歷史,交織了情感、文化與環境地景,建構出最貼身的想像。鄭安利在日常生活中探索,搜集了舊衣物的磨損、壓箱的零碼布料,結合生活中的小物件、紙張的清脆以及蜷曲的文字,將熟悉的織物重組,試圖在指尖摩挲間賦予織物更加寬廣的想像。

展出作品《Something Old / Something New I -IV》,四件作品分別以不同的視角去拆解拼布,第一件作品中使用舊衣及零碼布料重組後,將拼布拆解成兩個部分,以繩索串連起兩個較小的物件,用跳色的大頭針做固定,賦予作品更加彈性的面貌,每個物件分別代表著點、線、面,由此串聯展現空間維度,非典型的固定方式,也讓物件彼此間更多元活潑。

第二件作品中以材料出發,使用來自舊市集中發現的圖書館使用手冊,透過手工將文字轉印至布料上,並從圖像的角度重新審視書頁上的文字編排重組排序,在閱讀文字的同時也試著去觀看文字。

圖書館使用手冊這樣的資訊需求,似乎在網路的世代已經是一個不再被需要的「舊物」,也讓大家進而思考,當資訊轉換到另一種載體呈現時,是否會改變原有資訊的內容,甚或在資訊閱讀上也是較為圖像化的思考,跳躍性選擇自身的需求,無形中過濾去除雜訊;而回到作品材料本身同時符合拼布舊物利用的概念。

系列另外兩件小件作品則是用更加有機的方式將創作過程中剩餘的布料及轉印手冊中產生的碎紙重組,賦予材料另一種面貌,也就是將乘載大量資訊的原載體 (紙本的圖書館使用手冊),當內容被轉載後殘存的狀態轉換為貌似鈕扣的新型態,切題展現解構重組後的永續。而書冊封面經過轉譯,搭配重組為展示型態的作品,用拼布手法結合裝框封存,重新定義封面的存在。

同時為了讓大眾體驗織品具有的溫度,特別規劃手織畫工作坊,由藝術家鄭安利引導大家透過生活中再熟悉不過的布料,利用畫布作為基底,用輕鬆易懂的方式體驗布料製作的過程,練習使用不同材質及色彩的線創造出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布料圖紋設計,了解織品其實充滿了古人智慧及手藝的累積,進而完成一件獨一無二的織品創作,在周末的下午時間細細地體會線與線交織的美好結構。

(本文作者戴衣薰為理善國際關懷協會秘書長/理善藝聚空間主理人)

 

藝饗新視界 鄭安利與展出作品

 

 

來源:《理財周刊》1158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理財周刊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