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年輕世代金融文盲多 台灣普惠金融路迢迢
鉅亨網記者陳蕙綾 台北 2022-10-16 12:50
金融研訓院上周發布 2022 國人金融素養調查,發現 20~29 歲年輕人近四成為「金融文盲」,隨著金融科技日新月異,金融文盲問題也愈來愈嚴重;加上金融創新發展,銀行滿足客戶需求的方式,與傳統「認識你的客戶」(KYC) 已截然不同,而轉向為 KYDC(Know Your Digital Customer;認識你的數位客戶),金融科技一直迭代演進,但要達到「普惠金融」仍是條漫長的路。
金融業發展蓬勃的現代,人們的金融知識卻無法跟上產業演變的腳步,金融識字率近年在全球備受討論,提高金融識字率與金融涵養 (FinancialLiteracy) ,是聯合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 於 2003 年起推動的全世界計劃。
據金研院用學歷來調查金融素養,發現學歷跟素養高低沒有正向關係,不管專科或大學甚至研究所以上,認為金融素養不錯的連 5% 不到,超過一半在低跟極低之間,顯示光是指望學校教育是非常困難的事。
為協助消費者建立正確的金融觀念,特別是近年金融詐騙頻傳,金管會銀行局自 2006 年起,積極走入校園與社區辦理金融教育宣導活動,由金融宣導講師走遍全台各地,參與對象涵蓋國小、國中、高中職、大專院校以及社區、婦女團體、原住民、新住民、高齡民眾、身心障礙、國軍、矯正機關及社福團體 (含社會扶助) 等 ,希望使金融教育宣導活動持續推廣深入至社會多元的族群。
金融業方面則強化公司治理,透過員工教育訓練,避免不當銷售,並協助民眾防堵金融詐騙案件發生,落實消費者保護,全球金融科技方興未艾,在科技提升金融服務便利與效率的同時,更須兼顧公平、安全及消費者保護。
特別是 2008 年金融海嘯來襲,雷曼兄弟倒閉,國內近 2 萬投資人誤踩地雷,新台幣 800 億元連動債變壁紙,倡議消費者保護之聲便不絕於耳。
要深化消費者保障,KYC 是重要核心任務,KYC 指的是業者在提供商品或服務前,必須了解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提供客戶合適的選項,讓爭議發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對金融業者來說,KYC 這個字不陌生,金融業管理廣大客戶的資金池,本就是高度管制的特許行業,需要遵守許多法規,在複雜的法規下,對金融業者而言,KYC 堪稱是不可或缺的業務守門員。不過,在金融科技浪潮的席捲下,現在在金融圈只談 KYC 可能顯得落伍,KYDC 已逐漸成為顯學。
金融科技發展浪潮除了帶來交易型態、商業模式以及產業地貌的改變外,傳統的 KYC 透過業者與客戶間的「真實人際互動」來達成,而金融科技服務下的客戶身份核實、信用紀錄與償債能力查核以及風險取向等,則必須透過「數位方式的互動」方能實踐,簡單來說,KYDC 成敗關鍵在於金融業者對其客戶乃至潛在客戶,就其消費行為模式的各種數據資料蒐集,再進行有效分析,而非單純的臨櫃問答或問卷式的資料蒐集。
以投資舉例,進行傳統 KYC 時,投資人若因金融識字率不高、金融知識不足,若在自填的風險評估失真,每個選項都選填「可承受最大風險」,理專按此推薦風險等級最高的產品,一旦產品績效不如預期,可能就會衍生投資爭議。
但若是有 KDYC 擔任更高層次的守門員,因為 KDYC 是客戶隨時隨地在發生、迭代的數位軌跡,譬如再以投資人信用資料,繳費還款是否準時,可進一步評估其金流還款能力,要是不如預期,可以建議風險較低的產品,KYDC 可以更有效找出客人的潛在需求,更精準行銷,落實消費者保護。
不過,即便金融業者都知道要跳脫單純的臨櫃問答或問卷式的資料蒐集方式,但要走上 KYDC 之路,實務面仍有不少瓶頸,除民眾金融識字率需要提升,業者也需要有客戶龐大的數據資料庫以取得精準的數位軌跡。
每家金融業者都在喊「普惠金融」,但這是一個大願景,要滿足所有個人和所有企業需要,以負責任且持續的方式提供其有用、且負擔得起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包括交易、付款、儲蓄、貸款和保險,提高民眾的金融識字率將是首要任務,否則普惠金融之路恐怕路迢迢。
- 供應風險與需求疲軟拉鋸 油價短線震盪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