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汁原味不奸詐 阿塱壹部落廚坊
旅人誌 2022-04-12 10:48
穿越一個又一個連續隧道,台 9 線在台東達仁鄉遇見太平洋,甩開往來車潮,大迴旋轉進安朔村,森綠與蔚藍交界,排灣族部落依偎著大武山腳,羅貝雯夫婦經營的阿塱壹部落廚坊隱身小村南緣,以取自山林的物產傳遞文化,分享代代相傳的先祖智慧與生活。
時間回到 2006 年,公路局計劃開通台 26 線安朔到旭海路段,引起環保團體抗議,返鄉生活的羅貝雯夫婦意識到對部落而言,土地、自然資源和文化才是資產,投入守護阿塱壹古道的運動。2011 年,古道入口的南田村被選為低放射性核廢料最終貯存場之一,羅貝雯擔心這樣的「重要建設」非但無法永續,反而會加速人口外移及部落空洞化,她四處奔走,呼籲族人反核廢料,同時開始思考,除了參與環境保育運動,如何在這片土地扎根,結合當地自然資源與傳統文化,推動在地產業,讓部落族人看見永續發展的另一種可能。
因守護環境而生,為文化傳承而續
羅貝雯回憶,當年使用部落格介紹區域自然環境、文化、以及核廢料議題,為安朔村帶來第一批參加阿塱壹古道生態旅遊的遊客。一開始未曾想過開餐廳,提供簡單的部落日常餐食,只是為了讓環保團體、志工和遊客歇息飽足,「從前在戶外用餐,沒有遮風避雨的牆,冬季強勁的東北季風,把樹葉都吹進湯裡加菜!」後來在政府創業計劃案的輔助下,增蓋室內用餐空間,逐步發展出濃縮排灣生活的風味餐飲,並搭配迎賓跨火、編繩、狩獵、漁撈等文化體驗活動。
「我們的特色是不奸(煎)詐(炸)!」羅貝雯俏皮地說,意指族人純樸和善的天性,也代表「不煎、不炸、不炒」的傳統烹調方式。日治時期以前,部落原本位於海拔約 600 至 1,200 公尺的山坡,遷徙的印記深深烙印在食材選擇,即使被迫集體遷移至平地,定居山海交界,代代相傳的飲食習慣依然不變。山林是排灣族人的冰箱,魚蝦來自溪流,以獵人保存食物的方式燻肉,耕作種植紅藜、小米、芋頭、花生和樹豆,採集山邊野菜調味,例如:芳香萬壽菊製成醬料、艾草漬油、刺蔥煮冬瓜茶或磨粉作為辛香料…
飲食是最貼近生活的文化,羅貝雯感慨,許多部落年輕人被便當和便利商店餵養長大,已經不習慣品嚐傳統食物,開設部落廚坊也是為了復興傳統飲食文化,「不只我們自己傳承,體驗過的客人也會把排灣族文化傳遞下去。」
【info】阿塱壹部落廚坊
add 台東縣達仁鄉 8 鄰 113 號
time 11:30-15:00,週一公休,採預約制。
tel 08-970-2002、0958-090-180。
文章經由 TRAVELER Luxe 旅人誌 同意刊登
來源:《TRAVELER luxe 旅人誌》4 月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TRAVELER luxe 旅人誌》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