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貨幣爭霸戰 各國央行態度大相逕庭
台灣銀行家 2022-01-13 11:13
整理、記錄:高永謀
為了因應越來越多金融科技的創新應用,各國央行多加緊腳步研究 CBDC 可行性,但每個國家對於 CBDC 的態度以及發展策略卻是大相逕庭。其中,中國態度積極,歐盟則不保證未來一定會發行數位歐元。
全球數位支付發展方興未艾,除電子支付工具琳琅滿目外,疫情更加速數位化腳步,也讓無現金支付更為盛行。儘管各國央行多加緊腳步研究央行數位貨幣(CBDC)可行性,但對於未來是否要發行 CBDC,其實仍存有正反意見。日前 2021 年 FinTech Taipei 邀請世界專家來進行交流。
中國力推數位人民幣試點
目前,越來越多央行,包括加拿大、美國、英國、瑞典、歐元區、俄羅斯、中國、韓國、日本及新加坡等,正積極推出 CBDC 試驗計畫,或調查 CBDC 發行可行性。其中,又以中國人民銀行(簡稱「人行」)發展腳步最快,2020 年開始小規模試用數位人民幣,2021 年 9 月中已實驗發行 850 億元數位人民幣(約 130 億美元),並在不同地區展開試點測試,包含北京冬奧。
歐洲央行首席監事 Patrick Hess 表示,中國人行推動數位人民幣速度居全球央行之冠,其目的是要提高央行支付系統效率、補足現有零售支付服務、降低實體現金發行和管理成本、維護貨幣主權及增進普惠金融。
根據花旗集團 2021 年統計調查,阿里巴巴旗下螞蟻集團的支付寶與騰訊的微信支付持續主導中國行動支付市場。若以交易金額來計算,兩大支付平台合計的市占率已超過 9 成以上。受疫情影響,中國行動支付用戶的滲透率也從 2013 年的 25%,躍升至 2020 年的 87%。
人行積極推動數位人民幣,並與實體人民幣並存,主要是為了國內支付需求。Patrick Hess 分析指出,「打破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壟斷地位,確保電子支付市場的公平競爭,應該是人行推動數位人民幣的主要動力。」
由於中國境內行動支付市場目前由兩大支付巨頭所把持,因此數位人民幣將威脅到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寡頭地位,且與北京加強打擊網路科技公司的反壟斷行為一致。
數位人民幣是將中國一部分的法定貨幣數位化,並在 2020 年於 4 個城市啟動小型試驗計畫。在兩級分配系統下,人行將數位人民幣發給銀行,然後再將錢轉移給個人和公司。數位人民幣的特點還包括不計息、可取代流通中的現金、與實體人民幣並存、匿名性管理等。
歐盟評估數位歐元可行性
相較於中國積極態度,歐洲央行則於 2021 年 7 月啟動發行「數位歐元」的試驗計畫,率先登場的是為期 24 個月的調查階段,但並不保證未來一定會發行數位歐元。
歐洲央行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在聲明中表示:「我們的工作目標,是確保在數位化的時代,民眾和企業都能繼續使用安全型態的貨幣,即央行的貨幣。」
Patrick Hess 指出,計畫起步的「調查階段」將歷時 2 年,主要是根據用戶需求,研究數位歐元的功能設計和發行管道,之後再針對是否繼續推動計畫,做出最後決定。此外,歐洲央行也會與歐洲議會、歐盟國家相關決策者、公民、利益關係人持續互動,並與銀行機構及支付業者保持對話,探討發行數位歐元的可行性。
換句話說,歐洲央行目前尚未決定是否要發行數位歐元,「現仍處於調查階段,最快也要 2023 年 10 月才會公布調查結果。等到數位歐元真正誕生,可能要 5 至 10 年後。」Patrick Hess 說。
其實,歐元區民眾使用現金支付的比例正逐漸減少中。根據歐洲央行於 2020 年在 19 個國家進行歐元區消費者支付態度研究,當問及「若提供不同的付款方式,您的偏好為何?」受訪民眾中,選擇現金的比例,從 2016 年的 32%下滑至 2019 年的 27%,2020 年 7 月受疫情影響,再衰退至 25%。反觀選擇信用卡或其他無現金支付工具的比例,則從 2016 年的 43%上升至 2019 年的 49%,2021 年 7 月再成長至 54%。
Patrick Hess 解釋,疫情驅使民眾開始使用不同支付方式,特別是零接觸式貨幣服務,未來有機會取代紙鈔。他預期 2021 年現金使用比例應該會低於 25%,這是值得關注的重要趨勢。
Patrick Hess 說,歐盟對於重大議題的規劃有一定流程,歐洲央行現在無法決定是否採行 CBDC,甚至是零售型計畫或批發型計畫都尚未決定。他強調,目前已收到 8,000 個回應,43%的民眾憂慮涉及「隱私權」,顯見 CBDC 在歐洲面臨的最大挑戰和一般數位化是相近的。
波蘭以 PayTech 電子支付為主
2020 年 12 月,波蘭政府發布「Pay-Tech─波蘭創新支付解決方案」計畫,目的是為了檢視波蘭支付服務市場現況,並指引該領域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
波蘭國家銀行分析研究處支付體系部門金融科技專家 Piotr Maicki 表示,波蘭人對支付領域的技術創新解決方案充滿興趣且持開放態度,加上大型科技公司提供的創新工具和服務在波蘭市場上益顯重要。因此,波蘭銀行業通常會將金融科技業視為創新解決方案開發的夥伴。
目前,波蘭市場上主要的 Pay Tech 解決方案,可區分為 6 大類。第一是零接觸式支付卡,自 2009 年以來,波蘭的發卡數已達 9 成,且採用 POS 終端機搭載近距離無線通訊(NFC)功能。第二是卡片綁定在行動裝置上的感應式支付,最常見的有 Google Pay、Apple Pay,透過 NFC 技術讓行動裝置靠近付款裝置,就能快速完成付款。
第三是無卡式行動支付,如 BLIK,透過線上隨機產生的交易代碼來認證使用者,買方會在手機上獲取一個 6 位數隨機代碼,2 分鐘內輸入到賣方手機、商店收銀設備或銀行 ATM,即可完成交易。第四是即時支付系統,包括 Express Elixir、Blue Cash。第五是電子錢,如 Billon。
第六是其他 PayTech 方案,包含 SoftPOS、遞延支付如 PayPo 和 Twisto、商家行動支付如 Lidl Pay、交通支付、會員卡、波蘭 API、P2P 行動支付、數位錢包、帳單支付、高速公路支付、營運商直接計費、生物辨識支付卡如 PayEye 等。
「PayTech 是波蘭現行主流數位解決方案,波蘭央行目前沒有意願發行央行數位貨幣!」Piotr Maicki 直言。
日、星暫不考慮發行 CBDC
除波蘭外,日本、新加坡兩國央行也暫不考慮發行 CBDC。
日本銀行貨幣機構與經濟研究處長 Yutaka Soejima 表示,日本銀行於 2 年前開始討論 CBDC 可行性,並著手規劃,但至今尚未決定是否要發行。
他認為,未來也許會有 CBDC,但日銀並不需要發展零售型 CBDC。原因在於日本民間部門的數位支付體系現況「非常碎片化」,各家業者提供不同支付方式,包括預付、後付、直接扣款,也可以用智慧型手機、載具支付等,加上各家銀行、金融集團發展自己的生態系,也都有各自的支付業務,其實是很沒有效率。
就消費者端來看,有 45%民眾使用 ATM 和銀行轉帳,手機或其他載具都很方便,加上日本是現金社會,民眾仍希望使用實體貨幣。央行若啟動 CBDC,就必須先整合民間業者,「這樣實在太難了,所以日銀至今無法決定要如何下去。」Yutaka Soejima 說。
同樣的,星國社會目前對數位現金尚無迫切需求,外國數位貨幣取代星元的風險也極低,實體現金仍會存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再加上多數新加坡民眾持有銀行帳戶,電子支付也很普遍。因此,星國現階段不會發行 CBDC。
新加坡國立大學金融科技實驗室主任 Keith B. Carter 表示,新加坡政府為了推動智慧國家計畫,不只國家轉型,也結合國內大中小企業,更串起學界先進研究,以數據角度思考如何進行全面數位化,讓全國一同接軌智慧國。
在星國政府大力推動下,短短幾年內,該國金融科技公司從幾百間增加到幾千間,更吸引跨國企業在新加坡設立創新技術中心。Keith B. Carter 說,現有許多 App 可叫車、食物外送,還能提供金融服務,甚至跨境匯款,「接下來的 20 年將不會跟過去 20 年一樣。」
台灣 CBDC 進入技術實驗階段
台灣央行由業務局副局長謝鳳瑛與談,重申台灣央行已於 2020 年 6 月完成第一階段有關技術可行性研究,了解分散式帳本技術(DLT)應用的局限性,特別是其運作效能尚無法滿足即時、高頻、大量的支付交易需求。目前正進行第二階段「通用型 CBDC 試驗計畫」,進入技術實驗階段,藉由建置 CBDC 雛形平台,模擬 CBDC 在零售支付場景應用的試驗,預計 2022 年 9 月完成。
謝鳳瑛表示,第二階段通用型 CBDC 試驗採取雙層架構運作,第一層是中央銀行發行 CBDC 給金融機構,第二層是大眾向金融機構兌取 CBDC。設計考量會兼顧兩方面,一是保有現金優點,允許任何人都能開立 CBDC 的數位錢包,隨時可使用,甚至離線交易等;二是善用數位科技,包含遺失處理機制、支援利息設計,甚至提供支付互通性及可程式化貨幣等。央行考慮將第二階段模擬試驗結果提供給社會大眾,並廣泛徵求各界意見,作為央行從多元角度評估的參考。
不過,她也強調,在台灣,CBDC 必須比現有行動支付工具更具優勢,才有推行價值。央行將持續探討 CBDC 未來性及發展性,以確保未來支付政策的規劃更為周延。
來源:《台灣銀行家》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台灣銀行家》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