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理專手續費收入的原罪 機器人理財的機會
鉅亨網記者陳蕙綾 台北 2021-09-12 12:28
金管會今 (2021) 年以來對銀行業開罰已經超越去年一整年,理專監守自盜頻傳,除了個人操守、銀行內控不佳等原因,各家銀行的手續費收入為主要核心獲利後反而變成「原罪」,若要杜絕弊案,金管會祭出「理專十誡」之外,財富管理也必須轉型,而機器人理財或將是個機會。
據金管會最新統計,今年對銀行業開出 10 張罰單、共罰 9289 萬元,已超車去年全年度 10 件裁罰、合計 8750 萬元。今年之所以罰金大舉攀高,主要是單一案件開罰破紀錄,此案為台新銀理專挪用客戶鉅額款項高達 3.47 億元一案,因涉案時間長、涉及金額最高,遭金管會一口氣重罰 3000 萬元。
若拉長時間來看,從 2017 年至 2021 年 8 月底止,共有 17 家銀行爆發理專 A 錢,無論公股、民營及外商銀皆有此類案件,合計遭金管會裁罰金額達 1.82 億元。
守護客戶資產的理專,卻變成客戶財富的竊取者,過去 15 年來,台灣從雙卡、連動債到 TRF,銀行業不當銷售爭議不斷。
仔細探究,銀行過去的主要業務來源是以存放款的利差來獲利,但低利環境下,銀行愈來愈仰仗財富管理的手續費收入,2006 年時,銀行平均利差收入是手續費收入的三倍多,但隨著淨利息收入占比逐年下滑,手續費收入占比逆勢屢創新高,讓兩者之間的差距拉近至兩倍多。
銀行追求手續費成長,理專的業績壓力勢必跟著放大,只能靠各種話術「頻繁」鼓勵客戶不斷轉換投資產品,理專常用的話數「定存利率 0.8%,這檔高息基金年配息 8%。」這樣的好康自然會吸引客戶掏錢買單,於是「解舊換新、狂洗客戶投資標的」成了理專業績達標的常見手法;但若遇到不肖理專,便會出現鋌而走險挪用客戶資產、代為投資操盤等弊案。
拚手續費收入成為亂象的源頭,因此財富管理應該借鏡國際間做法進行轉型,舉例來說,美國在 20 多年前,金融機構的財富管理也是以賺取手續費收入為主,但現在美國已漸漸轉成以「資產管理費收入」為主,用資產管理費作為主要收入,理專就不用不斷勸誘客戶轉換產品。
再者,美國在 2008 年時,因為金融海嘯的背景下,投資人對於銀行失去信心與信任感,機器人理財應運而生,美國機器人理財公司發展之所以成功,關鍵在於多是以 ETF 為投資元件,而 ETF 的管理費較低,具有成本優勢,加上機器人理財公司是以投資人的「資產規模」收取投資顧問費,相較於傳統美國投資顧問所提供服務的手續費費率明顯偏低,因此推出後受到美國投資人青睞。
然而,隨著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金管會近年來也開放機器人理財,不過目前台灣的機器人理財大多都收取「帳戶管理費」或「信託管理費」,平均約 0.88%~1% 不等,這筆信託管理費在一般管道買基金也會被收取,每次基金贖回時就收取一次費用,由此可見,透過理財機器人買基金並沒有真的比較便宜。
不過,今年金融監理沙盒中,出現國內首家美股 ETF 定期定額實驗案,便是師法國外的機器人理財,此實驗手續費是一年 AUM(資產管理規模) 的 1%,金管會表示,此實驗交易僅限定期定額、限制按月買進,不鼓勵短線交易。由此可預期,若此實驗在明年 4 月成功落地出沙盒,將有機會為財富管理的轉型帶來新契機。
- 白宮變天!美股前景佳 惟須留意三大隱憂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