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雜誌

純網銀來了! 「滑世代」點燃金融新創之火

台灣銀行家 2021-02-18 08:18


採訪、撰文:陳虹儒

台灣正式進入純網銀時代,樂天銀行成為首家正式對外營運的業者。過去,台灣金融研訓院培育大量、優秀金融從業人員,在網銀浪潮來襲下,「滑世代」的年輕金融從業人員除了對於金融職涯的發展與未來想像不同於以往,人才來源亦更多元,激盪出跨界、跨域的精彩火花。


滑世代泛指 80 後的千禧世代(1980 至 1990 年),以及 Z 世代(1990 至 2010 年),不管是為了避免品牌老化或是鞏固市場,幾乎沒有人敢忽略這群年齡在 40 歲以下,由數位新移民和數位組成的消費族群。但整體來說,在資訊取得和社交上「滑不停」的年輕一代,高度依賴數位科技、重視社群媒體,對物質需求已脫離基本生存飽足考量,進入更複雜的心理層次,則是共同的特徵。

金管會在 2019 年 7 月底開放 3 張純網銀執照,3 間純網銀業者――樂天、LINE Bank、將來銀行在經過 1 年準備後,2020 年 12 月 8 日由樂天國際商業銀行率先取得營業執照。儘管另外兩家純網銀業者還在積極準備開業相關事宜,但可以預見的是,對金融消費者而言,2021 年將是一個令人眼花撩亂的網路銀行年。

不僅是純網銀,從國泰世華 Koko、台新 Richart、玉山 e.Fingo 等,數位金融子品牌從企業識別 Logo 到行銷手法、溝通語言,都和傳統銀行大相逕庭,但唯一共同點是――都在瞄準這群「滑世代」!

《台灣銀行家》雜誌走訪第 10 屆台灣傑出金融業務菁業獎最佳人力發展獎特優的「玉山金控」、最佳財富管理獎優等的「第一銀行」及純網銀國家隊「將來銀行」,訪問 20、30 世代的年輕員工,來跟這群屬於「滑世代」的金融從業人員聊聊,看看這些金融跨界人才在各自的公司內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又是如何看待金融與科技逐步地融合於產生質變,與金融無所不在的數位金融趨勢?

2020 年是台灣金融研訓院成立 40 周年,過去 40 年,金融研訓院培育超過百萬金融從業人員,這次透過專訪來訪問新一代的金融從業人員,除了挖掘出年輕世代對於職涯發展與對金融的未來想像外,也發現到金融人才不再侷限於金融專業,滑世代的獨特性格與習慣,也正逐漸在金融產業中發酵。

玉山金控投資人關係部襄理 邱惇 從法律人到金融人的跨界歷險

面對純網銀來勢洶洶,邱惇分享玉山每年都會舉辦創新工作坊讓同仁了解市場上最新動態、互相砥礪,像是 2019 年的題目就是「如果你是純網銀,你會如何營運?」讓同仁討論純網銀開業後,玉山銀行該如何因應,也許未來的營運方向就在大家的討論中。

透過跨領域更了解社會

邱惇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玉山銀行,大學念的是政大法律系、研究所是政大智財所,2018 年透過 MA 儲備幹部的方式進入玉山,現在在玉山投資人關係部(IR)。大學雖然念的是法律,不過在大三、大四時試了一圈,發現法律只是興趣,並不想要把它當成工作,覺得自己在產業待下來是更舒服的環境,因此,展開了從玉山開始的跨域人生。邱惇認為跨領域只是一種概念,不一定是真的不做本科工作,更重要的是去了解社會。

在 MA 儲備幹部輪調第一年,他選擇職涯的起點,是在玉山的「法人金融」部門,因為他有一個「海外夢」。邱惇對於可以接觸到國際面的事務很有興趣,一直很想到海外分行輪調,因為疫情的關係,覺得到 IR 也是一個好的面向,因為在 IR 的工作主要是玉山外資法人的聯繫窗口,就算人在台灣,接觸到的工作仍是很國際化的。

金融勢必轉型、融入生活

邱惇說,金融是個很古老的行業,就是從事金流的中樞,這個服務會一直在,只是金融可能會變得更隱性,它可能會對消費者更方便,但是對於金融業本身來看,金融會隱藏在生活中的各個角落。這個行業的型態勢必會轉型,但它提供的服務本質是不會變的。它還是需要一些具備傳統金融知識的人,而不是單純只有運用科技的人才,而在這變化過程中,有自己的專業是必要的,了解自己在做的產業核心業務、本質是什麼;另一方面,自己也可以精進各種能力,這些能力不一定是某種看得見或是可以用證照來代表的技能。

像是玉山在這幾年到海外據點布局,就特別重視人員對國際、跨文化間的了解,這是很難用「能力」來描述的,而是變成這個人會把自己的經驗、管理方式好好融入在這個組織裡。不只是跨文化,玉山現在也有很多科技人才。他們以前在求學環境都沒有金融的背景,到現在於金融業上班,彼此間的融入都需要更好的管理或溝通方式,邱惇認為,未來可以在金融業適應最好的人,就是要有自己的專業、又能和所有的人溝通。

將來銀行客戶經營中心資深專案經理 杜彥樺 擁抱跨界,願意站出來就有機會

在將來銀行尚未開業便將社群經營得有聲有色的幕後推手,是將來銀行客戶經營中心的資深專案經理杜彥樺,雖然專長是社群經營,大學念的卻是臺大社會學系,進入產業大概 4、5 年,經歷民營銀行、數位科技公司,後來輾轉收到將來銀行的邀約,開始替純網銀「將來銀行」在網路社群中開疆闢土。

縱向專業力+橫向整合力

從社會學系跨界到數位行銷、再來到金融業的杜彥樺,靠著對社群的熱情奠定了他在數位行銷領域的專業,隨著歷練增長也讓他開始思考,是不是應該橫向學習,不論是品牌、公關,或是跟產品再更靠近一點;對他而言,橫向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是未來在職涯中必經的方向之一。

作為非典型的金融業,杜彥樺也提到將來銀行的文化有點像是新創公司,比較偏向「願意站出來的人就有機會」的運作模式。在將來銀行時常有很多任務跑出來,同仁可以主動去跟主管爭取不同案子的領導權。所以在職務彈性上,都給予同仁滿大的空間,也會有很多跨部門合作的機會,再加上將來銀行的組織相對扁平,能讓同仁在工作職場上有更多跨域學習的機會。

著墨如何「真正對使用者好」

不約而同地,杜彥樺也提到銀行是一個非常古老的行業,人際間千絲萬縷的關係,追本溯源多半與金錢相關,金融服務要能走入大家的生活早已是顯學,也一直都是許多前輩們心心念念的使命。身處在被視為「鯰魚」的純網銀裡,杜彥樺認為,純網銀的出現除了大家所期待的便利性與其他可能之外,他發覺在更多大家較少重視的地方,也確實對整個產業帶來了些許變化,比如網站呈現形式、進入新型社群平台,以及視覺風格上的突破與各種嘗試。

正因為將來銀行是從零開始,很幸運地可以從頭依照現代製作品牌的方式與外部專業團隊一起合作完成基礎,從外顯的 Logo 一直到內部的簡報公版與深層的品牌價值,都做了很深的著墨。從設計的專業出發,盡力屏除「有一種美叫作老闆覺得美」這種窘況發生的機會。

除了視覺上的重新檢視,杜彥樺也認為金融業日後應會更重視 UI 和 UX,也希望這些改變可以帶動許多法規面的討論,金融業要多去思考的是,怎麼做才是「真正對使用者好」,而不是「把自己當作使用者」。此外,內外各單位在數據應用面也應該能有更多的認識,如此一來才可更有效率地討論如何推廣與有效檢視宣傳的績效,而不是一句話關閉了所有可能。他也相信在網路相關軟硬體產業持續升級的趨勢下,金融業由內而外等各方面,一定會越來越好並值得期待。

第一銀行數位銀行處中級辦事員 張元馨 緊抓 FinTech 接觸年輕客群,活化百年品牌

談到第一銀行近年的快速轉型,張元馨提到,第一銀行很願意招募不同背景、領域的人進來,同仁也很願意去學,甚至是借鏡民營銀行的經驗,像這幾年就運用社群平台及成功的 IP 角色「小粉獅」接近到許多年輕的客群。張元馨也說,第一銀行從 1899 年成立到現在已經 121 年,經營迄今已逾百年,既是第一銀行的優勢,卻也是一個包袱,因此必須要活化蛻變這個品牌。

培養金融科技人才的三個準備

碩士畢業後先到證券業工作的張元馨,在 2016 年遇到了台灣新創開始遍地開花、蓬勃發展的時期,看到新創服務多元、創新的技術,也想跳脫出證券業的圈圈,嘗試與新創相關的工作。於是輾轉到了資策會,開始做起 FinTech 新創的媒合、協助舉辦新創 Demo Show 等活動,接觸了很多網路創業與金融科技團隊,與原本金融業截然不同的環境和領域中工作,讓張元馨開了眼界。

因緣際會之下,張元馨偶然看到第一銀行在招募金融研究人員,盤點了自己過去的經驗與技能,認為能透過自己的三個準備在此發揮所長。一是,能把之前協助新創公司時學習到的知能,運用在協助第一銀行金融科技轉型的工作上;二是,可以鏈結過往經營過的新創團隊資源,也成為她在進行創新專案開發時的一大利器;最後是整合自己的專長與資源,轉化為專案上解決問題的能力。透過這三個準備,張元馨讓大家看到,金融科技不只是科技人的天下,金融本科生一樣能在金融科技領域發光發熱!

品牌經營須穩抓三趨勢 自媒體經營更趨重要

過往大多數品牌仰賴數位媒體來提高產品的曝光度,隨著三大媒體 Google、Facebook、YouTube 宣布廣告內容政策異動,湧現各領域網紅,廣告成本日趨升高,促使金融業必須得經營具特色自媒體的動能,來穩固品牌形象並透過高質量的內容行銷留住客戶。

轉型電商化「快金融」服務

因應開放銀行商機且 COVID-19 肺炎疫情再度升溫下,銀行須轉型提供電商化的金融服務平台,無論是產品諮詢或申辦等,都要貼近客戶生活場域所需,享受「一站式」且「快金融」體驗服務。

整合集團資源打群架

未來金融機構想提高整體獲利性,除了主要獲利引擎之外,發展新獲利引擎策略會成為更常使用的催化劑,協同綜效均可提升集團的獲利績效,運用金融生態系資源共同獲客、留客、育客,積極打造跨通路、產業應用場景,持續以數位工具(如數位帳戶、數位平台等)作為強大的獲客引擎,進而發揮品牌綜效。

來源:《台灣銀行家》134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台灣銀行家
 

鉅亨贏指標

了解更多

#帶量突破均線糾結

#動能指標上漲股

#低檔佈局訊號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