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電支電票整合政府沒說的事 便民卻是大型業者的痛
鉅亨網記者陳蕙綾 台北 2020-08-16 13:18
行政院 7 月底通過相關修正草案,宣告電子支付將有重大突破,未來財金公司的「電子支付跨機構共用平台」新增買賣外幣、小額匯兌;不過,關於此平台未來的「功能」,有些政府沒說出來的「眉角」。
其中,隱藏最大的影響,就是各電子支付業者旗下已簽訂的通路要共享,站在消費者立場很便民,卻可能使大型電子支付業者面臨重大挑戰,不僅現行通路少的小型業者坐享其成,通路手續費的分潤也出現不公疑慮,外界指該平台設的條件,可說是「台灣 pay 條款」。
隨著支付工具愈來愈多元,電子支付、第三方支付、電子票證的界線也愈來愈模糊,許多商家的收銀機旁貼滿琳琅滿目的 QR Code,消費者常出現「支付選擇性障礙」,因此政府透過財金公司建置「電子支付跨機構共用平台」,希望解決此痛點,不僅讓電子支付與電子票證二合一,支援跨平台間轉帳、買賣外幣、代理收付、小額匯兌的功能,除此之外,未來五花八門的 QR Code 也只會剩下一個,民眾能拿著 A 電支,前往 B 電支的特約商店消費,完全不用再思考要刷哪個條碼,達成通路共享。
「通路共享」便民,但是當各電子支付業者旗下已簽訂的通路要共用,除了辛辛苦苦一家一家談下的簽約通路要讓對手不勞而穫,關鍵在電子支付業者與通路簽訂手續費標準不一,如何分潤拆帳成敏感課題,由於加入跨機構共用平台的遊戲規則是財金公司所訂定,據了解,財金訂出低手續費的分潤訂價,通路、活絡用戶數愈多的業者,等於吃的虧越大。
也因目前台灣 pay 通路與用戶數相對落後,外界出現質疑聲浪,認為通路共享能便民的出發點雖好,但背後牽涉的利益恐有「台灣 pay 條款」之疑,對消費者來說,無非就是想要使用簡單、易用、安全又便利的電子支付場景,每個業者也都想分一杯羹,但如何公平分配,將考驗財金公司與各業者之間的溝通。
- 白宮變天!美股前景佳 惟須留意三大隱憂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