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指數擁抱新經濟!阿里巴巴或重新定義港股基準
彭博資訊 2020-05-18 11:10
擁有 50 多年歷史的香港恆生指數正迎來一次重要轉變,或決定其能否擺脫全球股市估值窪地的局面。
恆生指數有限公司將於周一盤後宣布有關指數編撰方法的市場諮詢結果,議題包括恆指定位、是否將同股不同權及二次上市公司納入指數選股範圍、恆指中金融行業比重等。本次諮詢結果關係到恆指能否將為阿里巴巴、美團點評等重量級中資科技股的納入鋪平道路,因而廣受矚目。
過去 50 餘年間,恆生指數見證了香港經濟由英資和本地公司主導,到與中國內地融合漸為緊密的歷程。當前在恆指 50 支成分股中,中資公司數量占據一半;不過若以行業分類,金融股以 48% 的權重穩居第一,明顯高於歐洲、美國、日本和中國 A 股 16% 的平均值,資訊科技行業在恆指中占比較低,僅 1.4%。
這使得恆生指數落後於全球科技浪潮。美股市場上,以 Facebook、亞馬遜等為代表的科技股得到投資者的厚愛,那斯達克 100 指數過去 10 年間大幅跑贏了標普 500 和道瓊工業平均指數。而在全球已開發市場中,恆生指數卻以 10 倍的本益比墊底,歐洲、日本和美國主要股指均在 17-20 倍的水平。
「恆指金融地產行業成份過高,總體成長性比較低,近年股指回報低於 MSCI 中國指數,」瑞銀投資銀行中國策略主管劉鳴鏑表示,「加入成長性髙但同股不同權的公司會提高投資者對恆指的使用及資金流入。」在香港與恆指掛鉤的強制性公積金規模達 80 億美元,全球 23 檔掛鉤恆指的 ETF 資產總值超過 200 億美元。
為適應科技股潮流,香港交易所已修改規則允許同股不同權公司上市,新規則下阿里巴巴、美團點評和小米集團相繼登陸港股,且先後被納入了恆生綜合指數。
據《彭博》採訪的多位分析師預計,本次諮詢結果將允許同股不同權和二次上市的公司納入恆指,科技股的權重有望提升,吸引到更多資金流入,恆指將迎來盈利增速和估值雙升;但與此同時,股指波動性也將放大。
按照 50 支的成份股限額,恆指如果納入兩支股票,就需要剔除另外兩支。以成交額和市值計算,假設納入阿里和美團,並剔除中國旺旺和瑞聲科技,將使恆指的預測本益比由當前的 11.0 倍提高到 12.1 倍,超過上證綜指。
「阿里和美團很大機會進入恆指,」光大新鴻基策略師 Kenny Wen 認為,越來越多科技公司上市、中概股回歸,這是香港股市發展本來的一個趨勢,這個調整貼切地反映了香港股市的變化。阿里巴巴去年 11 月在香港上市以來,日均成交額約 41 億港元,占同期香港主板日均成交 1,070 億港元的近 4%。
逐步納入
銀河 - 聯昌分析師 Chi Man Wong 表示,綜合阿里在美國和香港的市值來看,恆指可能給予阿里 10% 的權重。加上騰訊控股現有的近 12%,中國最大的兩家科技公司若能合計占有恆指 20% 的權重,恆指的成長前景將比以前好得多。
但另一方面,如果銀行股被成長股所取代,恆指的股息率將下降,波動性也會提升。「有得必有失。增速是會更好,隨之而來的缺點之一是波動性會更高,」Wong 表示,「不可能一邊是更高的增速,同時波動性又很低。」
他說,為了減輕對市場的一次性影響,恆指公司可能會提議逐步提高阿里巴巴的權重。光大新鴻基的 Wen 也認為,即使本次諮詢允許納入同股不同權公司,阿里巴巴的正式納入也可能要等到 8 月份,原因是近期市場波動太大。
恆指的諮詢適逢京東、網易等在美上市的中概股籌謀在香港二次上市。中國咖啡新貴瑞幸上月初爆出財務造假醜聞後,跟誰學、愛奇藝連遭做空,引發中概股信任危機。在美國監管料將趨嚴的背景下,中信證券預計,未來中概股赴美上市進程或將受阻,已上市企業可能加速回歸中國市場;優質中概股的回歸,有望提振港股可選消費和信息技術行業估值,並提振整體成交量。
如果此次諮詢結果將二次上市公司納入,「會更多吸引海外中概股企業考慮在香港上市,」建銀國際首席策略師趙文利表示,提升新經濟上市公司在恆指中的權重,更好地反映中國經濟轉型和行業發展的結構性變化,吸引更多長線資金配置恆生指數。
在諮詢結果揭曉之前,恆生指數公司上周五亦宣布季度指數調整結果。恆生指數成分股維持不變,但恆生國企指數新增中國聯通香港、世茂房地產和蒙牛乳業三支成分股,並剔除新華人壽保險、中國交通建設和海通證券,此次變動將於 6 月 8 日生效。
(本文不開放合作媒體轉載)
- 投資10至18歲孩子的最佳方案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