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變革太快 全球投資銀行營收降至2008年來新低
鉅亨網編譯張祖仁 2020-02-26 09:30
隨著產業掙扎於營收萎縮和商業模式的大幅變革,華爾街和全球重要投資銀行近來日子很不好過。
匯豐 (HSBC) 上週宣布削減約 35000 個工作崗位以對抗獲利下滑;去年夏天,德意志銀行裁員 18000 人,原因是這家德國最大銀行試圖重組。去年年底,摩根士丹利 (MS-US) 裁員 1500 人。
甚至這些大銀行老闆也成受害者。過去 6 個月,瑞士信貸、瑞銀 (UBS) 和匯豐銀行的 CEO 都因各種原因辭職。監管機構正在調查巴克萊 (Barclays) CEO Jes Staley 與聲名狼藉的金融家 Jeffrey Epstein 的關聯性。
同時,摩根士丹利斥資 130 億美元收購網路經紀商 E-Trade (ETFC-US),以降低其商業模式的波動性。
這場動盪反映出投資銀行在應對動盪不安、失敗的 IPO 和科技衝擊市場運作方式時,普遍面臨著巨大的財務壓力。
據商業情報提供商 Coalition 統計,全球排名前 12 大投資銀行的 2019 年營收下降了 3%,跌至 2008 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在過去 5 年中,營收就下滑了 4 年。
華爾街資深人士、現任對沖基金 Bellator Asset Management 顧問委員會成員 Ian Winer 說:「投資銀行被迫重新思考其整個業務。」「它們靠傳統方式賺不了多少錢了。」
這就是為什麼它們要認真束緊褲帶。Coalition 指出,去年排名前段班的投資銀行的員工人數減少了 6%,是連續第 5 年下降。
Winer 說:「削減成本的最快方法是裁員。這是個先斬後奏的問題。」
去年原本被視為 IPO 市場大放異采的一年,而 IPO 市場是該產業賺錢的方法之一。但是,結果並不好。優步 (UBER-US) 和 Lyft (LYFT-US) 上半年 IPO 令人失望,然後是 WeWork 爆出內部爭議,中止 IPO。
根據 Dealogic 的數據,2019 年全球企業透過 IPO 募集約 1940 億美元。這雖然仍然可觀,但仍較前一年減少近 8%。而且,這個數字遠低於 2014 年 2640 億美元的近期峰值。
RBC Capital 銀行業分析師 Gerard Cassidy 說:「在 WeWork 之後,IPO 玩完了。」
Slack (WORK-US)、Spotify (SPOT-US) 和 iHeartMedia (IHRT-US) 等部分企業決定透過直接上市方式 IPO,從而避開了支付給投資銀行的昂貴手續費。Richard Branson 的維珍銀河 (SPCE-US) 等其他公司則是透過與一家特殊目的收購公司的合併而公開發行。
投資銀行的另一個問題是金融市場長時間表現非常平靜。來自全球各國中央銀行的極低利率抑制了市場波動,反而限制了大型對沖基金客戶瘋狂交易時大型銀行收取的交易費用。而且,它降低了市場動盪時期老客戶從投資銀行買進複雜股票交易工具的需求。
Winer 說:「人們不再頻繁交易。銀行很難賺錢。」
當然,有些投資銀行的表現還不錯,尤其是大型公司之外。例如,以中端市場為主的 Stifel (SF-US) 就指出,去年投資銀行業務營收成長了 16%。
再就更遠的前景來看,金融業顯然正受到產業結構變化的壓力,損害投資銀行的市場收入。
根據 Coalition 的報告,儘管去年前段班投資銀行的固定收益收入有所增加,但股票收入卻下降了 10%。股票業務員工數也下降了 10%。
RBC 的 Cassidy 部分歸咎於該業務的「電子化」。隨著機器人取代交易員,大型機構投資人要求降低執行交易的費用。
他說:「紐約證券交易所 (NYSE) 擠流交易員的日子早已一去不返。所有這些都被機器人取代了。」
機器人也正在取代選股功能。投資人逃離收費昂貴的主動型基金經理人,轉而選擇便宜的 ETF 和其他被動投資工具。這種長期趨勢一直在迫使活躍的投資公司尋找降低成本的方法,包括要求大型投資銀行降低交易成本。
- 2025這樣投資AI最穩健!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