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病痛與死亡面前 保險決定你的選擇權
現代保險雜誌 2019-11-09 14:00
文●楊佳真
每個人終其一生,都會經歷生、老、病、死,無人例外,而見證這一切的醫師們,不只是人生遊戲的 NPC(非玩家控制角色),也是當事人。
本刊執行的【良醫臉譜】專訪,帶讀者一窺這些仁心仁術的醫師有什麼特質,有的內斂不善言詞、默默奉獻一己之力,有的打扮時髦、風靡整個球場。但最後都殊途同歸,不是擁有一雙讓病人讚不絕口的「華佗之手」,就是有如「神農氏嘗百草」般的堅毅細心,難怪總有不辭千里、非他不可的病患追隨著。
有人說,急診室裡沒有春天。身處白色巨塔、見證太多悲傷與死亡的醫師,如何規劃自己的保險?如何看待醫療與保險的關係?「保險」如何成為劃破凜冬的一隻春燕?
本文整理了過去曾以「良醫」身分受訪的十三位醫師們,究竟他們對保險抱有什麼期待?月入數十萬元的「人生勝利組」醫師及家屬,看病都有折扣,他們也需要保險嗎?在醫療技術突飛猛進的趨勢下,他們認為民眾該準備多少醫療金才能無後顧之憂?
醫療與保險,就像豆漿和油條
國泰綜合醫院外科部 副部長林希鼎:醫療和保險相輔相成
以前的人愛買壽險,醫療險反而買得不夠,很多長輩的醫療預算有限,不過隨著醫療險的購買力增強,未來國人就醫預算應會較為寬裕。醫療和醫療保險可說是相輔相成,我很久以前就提出,人壽保險公司與有全省據點的醫院合作的想法,讓保戶到特定醫院看病享有折扣、醫療理賠金直送醫院,讓保戶不必為了籌醫療費而跳腳,現在雖然已經有了,但仍做得不夠快、不夠廣。
耕莘醫院耳鼻喉科 主治醫師陳一嘉:醫療險是醫病關係潤滑劑
我媽媽是保險業務員,我的保單全都是她規劃的。我覺得最重要的保險還是醫療險,尤其是實支實付!身為第一線醫療人員,我非常清楚醫療險的重要性,雖然台灣健保很完善,但還是有很多自費項目,醫療險是「改善醫病關係」相當關鍵的潤滑劑,病人有保險,對醫生來說,治療不用再綁手綁腳,可以更游刃有餘;對病人或家屬來說,可以選擇更新、更好的治療方式,達到「醫病雙贏」。
台中榮總外科部 主任陳周斌:有保險,才有醫療平權
健保真的幫助許多弱勢,面對癌症患者,我幾乎很少建議他們自費用藥,除非健保藥沒有效。癌症標靶藥費驚人,一般家庭絕對吃不消,商業醫療險能降低患者的自費負擔,不會為了錢而影響治療權益。
亞東紀念醫院 副院長張淑雯:舊保險恐無用武之地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保險觀念非常好,尤其是醫療險,實支實付、住院日額、癌症險、失能險……,幾乎能買的都買了。但買了這麼多,還是覺得不夠,畢竟自費項目愈來愈多,以前買的,現在不一定還適用。
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 教授級主治醫師顏宗海:保險可提升治療品質
病人有沒有保險,會反映在醫療服務與經濟壓力上的不同,萬一用得到就能減輕家庭經濟上的壓力,因此即使長庚的醫護人員與家屬都享有自費部份六折、免掛號費等福利,我們一家還是都有投保醫療險。過去很多家庭為了洗腎費用傾家蕩產,現在雖然健保將洗腎費用全額買單,卻無法完全解決洗腎病人的憂慮,包括擔心壽命減少、生活品質降低、無法正常工作等。
新式療法、特殊醫材 你吃得消嗎?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胸腔內科主任周百謙:醫療準備金每月二十萬元
健保不可能包山包海,很多時候,藥就在那裡,可是病人沒有錢付,這是很難過的事。保險對於每一個家庭都是重要的救命資金,我認為準備好醫療金和看護費用,比意外險或壽險來得更重要。且為因應醫療趨勢,「有買」不夠、還得再「買足」。目前癌症存活期三~五年,免疫療法加營養療法每月至少十六萬元;生物製劑一次約四~八萬元,需要長期施打;而健保不給付的肺阻塞性疾病,每月需要六~十萬元;有時也會用到自費醫材等,每月至少要能負擔二十萬元的醫療費用,才算足夠。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臨床研究中心執行長劉明哲:內視鏡手術耗材十萬元
現在許多手術是用內視鏡或機械手臂,雖然住院天數大幅縮小,但自費金額動輒五、六位數。例如過去腎臟摘除傷口長達二十公分,住院至少三週,且因為劇痛,病人第一週幾乎無法下床,但現在用內視鏡手術,有的人第二天就可以下床,通常一週內就可以出院,健保雖有給付手術部分,但某些耗材仍須自費約十萬元,沒有保險的確是很大的負擔。
來源:《現代保險雜誌》 371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現代保險雜誌》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