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農墾改革主線三路徑 推進政企分開管辦分離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12-07 15:17
【政策全文】國務院發布推進農墾改革發展意見(全文)
【投資機會】國務院發布推進農墾改革發展意見 概念爆發(附股)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今日上午10時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廳舉行新聞發布會,農業部黨組成員楊紹品介紹新時期農墾改革與發展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楊紹品表示長期以來,農墾兼有區域性、經濟性和社會性的特征,這是特殊歷史時期的產物,也是長期開發建設實踐中形成的。這與它創建的歷史是緊密相連的。但是它的基本屬性是企業,所以本質上還是以國有土地為依托,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一種經濟性組織。新時期農墾改革發展的方向,就是要按照政企分開、社企分開的要求,圍繞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推進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改革,把農墾建設成為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現代農業集團。這個改革方向既符合國有企業改革的思路,有利於農墾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的需要;又符合農墾的發展實際,有利於化解農墾自身面臨的各種困難和問題。《意見》對農墾改革的思路、原則、目標、措施等方面都進行了全面的闡述和部署。重點回答了農場怎么改、墾區怎么改、資源要素如何設定這些關鍵性問題。
就具體路徑來講,主要有三點。第一,要全力推進農場企業化改革。堅持並不斷完善以職工家庭經營為基礎,大農場統籌小農場的農業雙層經營體制,強化農場的統一管理和服務職能,積極培育規模化的農業經營主體。同時,積極推進農場辦社會職能的改革。也就是說,今後對國有農場區域內的屬於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事業,要由地方政府切實地履行責任,可以由政府直接設立機構提供服務,也可以由政府采取授權委派、購買服務的方式,授予農場相應的管理權限和公共服務事項。但是無論采取哪種形式,都不能出現農場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落空的問題。要破立同步,而且立在前、破在后。國有農場要構建黨委領導,行政管理、生產經營、社區服務有效統籌的新型治理結構。要建立統一管理、權責清晰、分工明確、行為規範、運轉協調的工作機制。真正把國有農場打造成為市場主體,建設成為生產力先進、群眾安居樂業、生態環境良好的新型社區,引領中國特色城鄉發展一體化進程。
第二,要打造現代農業的企業集團。集團化改革是墾區改革的主導方向,要推動墾區創新體制機制,逐步構建以資本為紐帶的母子公司體制,通過墾區集團改革加強優勢資源的聚集和整合,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打造一批具有競爭力、有控制力的現代企業集團。
第三,大力推進資源要素的有效設定。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要構建新型的勞動用工制度,健全職工的招錄、培訓、考核體系,逐步建立以勞動合同制為核心的市場化用工制度。二是要建立符合農墾特點的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的管理體制,以資本為紐帶打造農業全產業鏈,穩步開展農墾企業混合所有制的改革試點,積極引入社會資本推進企業的股權結構優化,多種形式探索管理層和企業員工持股,加大企業上市融資力度。三是要嚴格管理、有效保護和充分利用農墾的國有土地,穩步推進土地資產化和資本化改革進程,積極探索盤活農墾土地資源的有效途徑。
這三點構成了這次農墾改革的主要路徑。
關於農墾,政企分開是改革方向,為什么保留管理機構的牌子?因為整體改革方向是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推進政企分開、社企分開,創新行業管理方式,把農場打造成市場主體。改革的方向必須堅持不能動搖。但農墾改革是個漸進的過程,在一定的時期仍然需要強有力的農墾管理體系作保障。簡單地摘掉行政牌子,我們認為它不利於墾區生產力的發展和墾區穩定。
從農墾改革實踐來看,發展勢頭好的、對國家貢獻大的墾區都是實行一個機構、兩塊牌子的管理形式。這個管理形式與農墾形成歷史、形成過程和現實狀況緊密相關。農墾仍然是集區域性、經濟性和社會性為一體的組織形式,雖然要改革,但改革是個漸進過程。因此《意見》提出創新農墾行業管理體制,在改革過渡期內,整建制實行集團化改革的墾區可以保留省級農墾管理機構,實行一個機構兩塊牌子,同時要盡快地過渡到集團化、企業化管理。同時檔案又提出,農墾管理人員經過批準允許到農墾企業兼職,但要從嚴掌握,並且要嚴格執行兼職不兼薪的政策。改革過渡期以后、全國國有農場辦社會改革全部到位以后,不再加掛省級農墾管理機構的牌子,農墾將徹底轉為現代農業企業集團。這是個漸進的過程。
- 最新遺產稅怎麼算?傳承必知重點有哪些?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