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技術資訊月刊〉帶得走的泥火山豆腐
工業技術資訊月刊 2019-06-22 13:30
來到富里羅山村的遊客,有個行程絕不能錯過,那就是 DIY 泥火山豆腐。當遊客魚貫進入綠禾體驗農家,導覽的年輕女子不慌不忙,熟練的用大灶生火,指點導遊客添柴加薪,她身手俐落一邊講解,一邊邁開弓箭步示範壓豆腐。她是金佩茹,一個住在富里的台北人。
食安風暴後,有機栽植在全台蔚為風潮,事實上,早在 2002 年,花蓮縣富里鄉羅山村,以優良水質與潔淨土壤,獲選台灣第一個有機示範村。而羅山大魚池旁的泥火山,噴發出帶有鹹味的泥漿,當地人以火山泥漿沈澱後的高礦物質鹵水,取代石灰作為凝固劑製作豆腐,這就是台灣唯一,富里獨有的泥火山豆腐。
微科技助羅山名物跨出後山
「羅山村在我公婆那一代,農會就輔導農民從傳統農業轉型為體驗農家,」金佩茹發揮社會學的田野調查精神,把泥火山豆腐的來龍去脈娓娓道來。泥火山豆腐是當初羅山在做社區總體營造時,所挖掘出來的傳統食品,中間曾經失傳數 10 年,「公公的姊妹們還記得,小時候媽媽曾經做給他們吃,當時生活很困苦,好不容易有豆腐吃就覺得很感動。」正因泥火山豆腐只有富里吃得到,金佩茹接手公婆的體驗農家後,就選擇這項「非常羅山味」的物產,作為主打體驗活動。
然而,主成分為蛋白質的泥火山豆腐保存期相當短,「尤其是夏天,客人可能才回到家,豆腐就開始變質,」金佩茹說,因此泥火山豆腐對多數遊客而言,是只能限時限地品味的羅山名物,很難攜帶,更不容易分享,這讓決心發揚羅山特色的金佩茹難免有些遺憾。
工研院中分院副執行長李士畦透過「富里 983」平台,認識了金佩茹等富里青年,得知泥火山豆腐跨不出後山的困境後,帶著團隊協助研製了天然保鮮液配合保鮮封膜設備,讓保存期限從原本的 3~7 天,延長到 15~20 天。封膜後的豆腐,也比原先的塑膠袋包裝美觀,更容易攜帶,「還能透過低溫宅配來運送,」金佩茹說。
以一種好換另外一種好
別看金佩茹儼然泥火山豆腐代言人,第一次踏進婆家廚房,發現婆婆用大灶煮菜,已經夠震撼了。台北出生、長大的她,連灶都沒見過幾次,更遑論生火。「我們都是生活在瓦斯爐的年代,我太了解都市人不會用灶生火,」金佩茹沒有選擇,就是努力學,「生火不會,做豆腐更困難,做 100 次就會了。」她自述,帶體驗課程必須面對人群,在 1 小時內清楚呈現從黃豆到豆腐的流程,這些全是挑戰,都需要努力調適。
對金佩茹來說,隨著環境調適自己,已是家常便飯。她從研究所開始,離家到花蓮求學,因論文以羅山有機村為題,在富里蹲點半年做田野調查,一邊在農會工讀,一邊寫論文。婚後,與先生在美國生活兩年多後選擇再回富里,很多人都問,為什麼要回來?回來能適應嗎?金佩茹回答得理所當然,「是我先認識富里,才認識我先生,我長期蹲點在這裡,我已經選擇了富里的環境與生活步調,你說我適不適應?」
對於生活環境的抉擇,金佩茹自有一套詮釋,「以一種好換另外一種好」。她說,都市的交通、購物、工作環境都很便捷,但鄉下生活品質好,看出去有藍天綠地,不是人擠人的環境,她願意用都市的好換鄉下的好。更何況,許多人的夢想就是退休後,到鄉下買一塊地種田,「我們現在就在過退休生活,多少人羨慕我們!」
轉載自《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第 330 期 2019 年 06 月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供應風險與需求疲軟拉鋸 油價短線震盪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