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雜誌

中國半導體業「安全可控」?

鉅亨台北資料中心 2019-05-30 14:22


華為啟動「備胎計畫」,凸顯中國發展芯片自主的迫切性;自主可控概念在A股掀起波瀾,也代表目前的半導體產業安全可控程度不足。

【文/鄭志全】


四月下旬以來,中港股市在低迷的氣氛下反覆震盪,半導體族群是盤面上為數不多的亮點。自從華為遭美國商務部制裁,如何實現國產化替代,成為一個顯眼的主題。這個主題大概每年都有一波行情,近期中港芯片股、軟件股也在此一背景下發動漲勢,與國際半導體股紛紛重挫,形成強烈反差,一強一弱之下,再次凸顯「自主防控」的重要性。

「自主防控」發展可期

自主防控不是一個新概念,概念的起源可以回溯到二○一三年的「棱鏡門」事件(一個美國情報機構的秘密監聽項目),事件發生後,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曾多次對此發表重要談話。去年四月發生中興禁運事件,當時研究機構解讀自主可控產業的發展路徑,至少包括北斗導航、大飛機、醫療器械、創新藥、信息安全、積體電路等項目。

根據中國工程院的描述,自主防控概念的成形,源自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化產業格局,同時也存在別人離得開我,我離不開別人的安全風險,因此要弘揚當初發展「兩彈一星」(核彈、飛彈、人造衛星)的精神,實現國產化替代,保證核心技術不受制於人。

中國自主防控最成功的案例當屬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經可以完全替代GPS,仍處於起步階段的則是積體電路。去年四月十六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對中興通訊執行為期七年的出口禁令,頓時就令中興進入休克狀態。近期華為同樣遭到制裁,卻不像去年發生中興事件那樣令人恐慌,說明華為自主可控程度較高,至少在IC設計通信領域具有一定優勢。

不過,華為去年對美的芯片採購額逾百億美元,約七○家美國供應商當中,半導體廠超過半數,足見華為對於美國芯片供應的高度依賴。假如美國對華為全面斷供,影響較大的部分將是手機作業系統、電子設計自動化軟體(EDA)、CPU、射頻芯片、類比芯片,美國企業在這些領域都擁有強大的技術優勢。

以CPU、GPU為例,中國尋求自主可控多年,競爭力明顯比不上英特爾、英偉達、AMD。再進一步深化到AI應用,由於底層的核心技術都在國外,差距可能越拉越遠。中國發展自主可控是為了實現「國產替代進口」,甚至是「國產領先進口」,短時間內在半導體領域難以達標,多數核心元件與國際最先進工藝相比,仍有相當差距。

「備胎」概念股搶眼

近期華為應對美國可能斷供,採用的說法是「備胎計畫」,也就是萬一真的斷鏈,就準備換胎,儘管與正品相比,備胎在功能上可能略有缺陷。反過來說,倘若失去華為這個大客戶,美國的科技業每年可能要損失上百億美元。

根據研究機構列出的備胎名單,其中包括FPGA的紫光國微、記憶體的兆易創新、功率元件的聞泰科技、射頻芯片的三安集成、晶圓代工的中芯國際、封測的長電科技等等。近期股價漲幅較大的則是大唐電信、上海貝嶺、士蘭微等等。

 

來源:《先探投資週刊》 2041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先探投資週刊》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