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鉅樂部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雜誌

〈書摘〉未來十年微趨勢:被科技掌控或掌控科技?想要拿回生活主導權,追求OFFLINE的人們

鉅亨台北資料中心 2019-05-30 15:01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隨著網路和行動裝置的發展,豐富的資訊和精心設計的用戶體驗,讓人們沉溺在數位世界中。逐漸模糊的隱私權界線,資安或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越來越多數位時代才有的問題浮現。這個時代有一群「新科技仇人」希望減少科技對生活的影響,以便拿回對生活的掌控權。

以下內容摘錄自《未來十年微趨勢》

閱讀時間: 7 分鐘

新科技仇人

10 年前,我在第一本《微趨勢》注意到了「科技仇人」的崛起(編注:英文稱這種人為「新盧德分子,New Luddites」,起源來自 19 世紀英國紡織工人盧德,因工作被機器搶走,憤而將老闆的紡織機砸爛,之後很多工人起而效尤,形成盧德運動。盧德分子現在則泛指那些向新科技說不的人),這群人迴避科技,減少跟科技處於「連線」狀態,希望跟自己的生活擁有更多的連結。這群人,有的依賴舊有的技術,有的完全不仰仗科技來維持他們的互動和工作。

10 年之後,這場運動看起來有點不同。不論是查看推特,看看川普最近在上面又有什麼新的發言,或是登錄臉書瀏覽朋友的婚禮照片,想要避開網際網路或智慧型手機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當我們回顧科技仇人時,看到了今天不同風格的斷線運動,以及一個不同的族群。

2007 年,我預測科技仇人將以最純粹的形式增加:一群完全不使用任何科技的美國人。如今新一代的科技仇人則是將新舊科技混搭使用,他們可能會使用黑莓機而不用 iPhone,用 Yahoo 的電子郵件而不用 Gmail,並且會訂閱紙本雜誌,而不是在平板電腦上閱讀電子書。這群增長中的美國人,意味著大家已經被日新月異的新科技壓得喘不過氣,並且在尋求適合他們的某一種,或混合的方式,讓自己可以從中抽離開來。

第一次寫下「科技仇人」的章節時,我把這個群體描寫成悲觀、憤世嫉俗,而且孤獨的一群人。但現在已經不是這種情況了。新一代科技仇人選擇接受某些科技領域,以便跟家人和朋友保持更密切的連繫,不管是透過面對面、講電話,或是閱讀一本書。他們關心線上川流不息的訊息,但是會選擇如何,以及何時,進入這一股洪流。絕大多數新科技仇人會選擇離線,是因為擔心隱私權被侵犯的問題,不論在美國或是國外都是如此。

然而,在過去 10 年間保持不變的是,人們想要掌控科技的願望,因為它入侵了你的生活。現在要保持離線已經越來越困難。隨著全球漫遊上網,以及每家商店無所不在的 Wi-Fi,我們需要採取非常刻意的行動才有辦法離線。離線夏令營和排毒營,是特別設計用來幫助美國人跟他們的智慧型手機分開的活動,這些活動已經成為吸引大批消費者的一門好生意。

當時我們強調了一個統計數字,有七成的美國人傾向在飛機上將手機關機。但是這是一個關鍵的例子,說明美國人沒料想到他們會想要長時間使用什麼樣的科技。一開始,許多美國人對智慧型手機根本不感興趣。但是今天,一踏上飛機,每個人都以「飛航模式」在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這種模式就是專門設計讓你可以帶著你的裝置一起做空中旅行。

絕大多數的美國人喜歡智慧型手機,大約有 77%的美國人擁有智慧型手機,其中躍升最快的是收入較低,以及年齡較長的群體。提供一個數字給大家參考:在 2011 年,只有 35%的美國人擁有 iPhone 或 Android 系統的智慧型手機。

儘管智慧型手機的購買和使用量大增,科技仇人在 2017 年似乎正在重拾一些現在看起來已經過時的東西:掀蓋手機。根據 2016 年的一篇文章報導,掀蓋手機仍然可以用來打電話和傳簡訊,但沒有電子郵件和社交媒體,它讓人可以保持一定程度的離線狀態,因而顯得越來越有吸引力。智慧型手機的銷售事實上已經停滯了,蘋果 iPhone 的銷售力日漸減弱。曾經一度被視為低階科技產品的掀蓋手機,現在代表了不同的意義。它已經回歸成為一種地位的象徵,反映出你太過重要,太過有名或太過富有,不需要一直查看電子郵件或簡訊。不沉迷於智慧型手機也暗示著,有人會幫你檢查電子郵件:你太過位高權重,不能被打擾。

2018年 Nokia重新推出8110掀蓋手機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018 年 Nokia 重新推出 8110 掀蓋手機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時尚》(Vogue)雜誌總編輯,同時也是時尚教母的安娜.溫圖就是帶著掀蓋手機,許多名人也一樣。有些名人則完全不用手機,過著一種極端不受干擾,名利雙收的生活;有人會幫他們查看簡訊。沒有人可以找到你,除非他們先跟某些人通過話。美國演員比爾.莫瑞以從來不用手機出名,並且有一個 1-800 免費播號電話,讓他的經紀人或公關人員可以跟他連繫。其他使用掀蓋手機或不用手機的名人還包括:凱特.貝琴薩、史嘉莉.喬韓森、達拉斯牛仔隊的老闆傑里.瓊斯、龐克教父伊吉.帕普、蕾哈娜,甚至巴菲特。這個名單只會越來越長。

誰會料想到,讓別人無法連繫得上,會變得這麼令人渴望呢?當每個人都擁有某些東西(網路、智慧型手機),對有錢人來說,這些東西就變得沒那麼有趣,因為那些窮人也跟你一樣都擁有了。如果他們想要重建這種尊榮感,這不失為是一種方法。而且,理所當然地,它已經開始成為一種趨勢。在 2015 年,有超過 200 萬支掀蓋手機,或非智慧型裝置被運到美國來。

拋棄 iPhones 的不僅是名人和有錢人。許多重度連網的千禧世代也意識到他們對智慧型手機成癮,並且企圖擺脫對它的依賴。總體來說,使用網際網路的美國人,有 29%不把智慧型手機當作主要的手機在用,並且有 15%的 18~24 歲美國人,以及 13%的 25~34 歲美國人也是如此。放棄智慧型手機有很多好處:開支減少許多、電池續航力更久,而且手機本身壽命也是。如果你用 T9 輸入法傳簡訊給朋友,你就不會去關心最新的 iPhone。

另一個新科技仇人會有的行為是使用黑莓機,商業界的重度連線者也會用黑莓機來做為虛假的身分象徵。雖然黑莓機是第一款令人渴望且時髦的智慧型手機,但是誰還記得黑莓機的通訊軟體 Blackberry Messenger 或 BBM 呢?它們很快就被 iPhone 取代了。然而,許多人一直堅持使用黑莓機,把它當成是一種新科技仇人的行為。黑莓機也是一種菁英分子的象徵,代表他們更在乎查看電子郵件,而不是社交媒體。2009 年,黑莓機在智慧型手機市場有 20%以上的市占率。但是到了 2014 年年底,這個數字下降到 1.8%。實境秀明星兼企業家金.卡戴珊,可說是出了名地隨身攜帶黑莓機,直到 2016 年 8 月才棄守。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會議上,黑莓機還是隨處可見。有些人認為它們對比較慎重的用戶來說較為安全。例如:歐巴馬總統基於安全考量不可以使用 iPhone,而是使用黑莓機代替。(編按:黑莓公司已於 2016 年 9 月底正式宣布停產黑莓智慧型手機)

新科技仇人也拒絕遷徙到當前主流的電子郵件系統:Google 的 Gmail。相反地,他們使用速度較慢且過時的電子郵件伺服器,像是遠遠沒那麼受歡迎的 AOL(美國線上)或 Yahoo。有些 Z 世代發現,保有一個過時的電子郵件系統是一種叛逆或耍酷的表現,好像是在說:「我真的不在乎」誰想要連繫到我幫我升級,這是另一種「地位的象徵」。

新科技仇人的另一項重要日常用品是一本好書和好雜誌,是那種你可以拿在手上翻閱的版本,而不是用指頭滑動的數位版本。讀者人數的滑落,再加上出版業之間在網路上的競爭,使得訂閱一本像《時尚》這樣的雜誌,一年花費不到 10 美元。根據皮尤中心研究,電子書的讀者群近幾年來已經停滯不前,而在過去的一年,65%的美國人曾經閱讀過 1 本紙本書,而紙本書是 10 年前就有人說過注定會完蛋的東西。

近年來,避開社交媒體平台的美國人,比例也在不斷增長,這是新科技仇人採取行動的一個跡象。然而選擇不連線,與財富的多寡有相對應的關係。如果你擁有電腦或智慧型手機,而選擇不去用它,這是出於自願,而不是出於必須。根據皮尤中心研究,在 2000 年,有 13%沒有使用網際網路的美國人屬於已經「戒掉」的人,也就是那些曾經體驗過,然後決定離線的人。這是一個上升中的趨勢。它包括的不只是那些搞不懂怎麼使用網路,或不想要使用網路的老人家;相反的,這群人只是單純地脫離網際網路的某些部分。喜劇演員兼作家阿茲.安薩里(Aziz Ansari)在 2017 年 8 月接受《GQ》雜誌的訪問時說,他已經完全脫離網路了。雖然許多人無法完全斷絕網路,但是臉書是許多新科技仇人選擇放棄的東西。目前的臉書用戶,有將近 61%表示已經有好一陣子沒使用,並且有 20%表示完全停用。然而,決定離線的人,還是遭遇到了一些阻力。根據《赫芬頓郵報》報導,「雖然停用的用戶可能對於自己登出網路平台感到滿意,但是他們的親朋好友可能對此所造成的不便感到苦惱,覺得被冷落而受傷,並且被它所傳達出來的『自命清高』與『自以為時髦』的信號而激怒。」

現代世界的超級連結狀態,也導致新科技仇人擔憂他們的隱私。一項針對 300 名退出臉書的用戶調查發現,他們其中有一半人離開是「出於隱私的考量」。正如同 CNBC 所報導的:「根據對於來自 47 個國家的臉書使用者和停用戶所做的研究,有些人表示網路關係的膚淺,以及感覺到自己對臉書成癮,是他們放棄虛擬社交生活的原因。」這群人正努力在這個永遠連線的世界裡建立真實的連繫,因為社交媒體已經被證明是膚淺又無法令人感到滿足。

越來越多人刪除自己的Faceboo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越來越多人刪除自己的 Facebook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不用天天 24 小時隨時查看電子郵件,會讓這些新科技仇人變得更快樂嗎?看來是如此。根據《衛報》的報導,許多停用戶(至少停用了社交媒體)感覺比之前好多了。由於千禧世代和 Z 世代的成長過程中,網際網路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許多人希望體驗不必在乎有多少人在他們的貼文上按讚的那種生活。在 2011~2014 年之間,超過 1100 萬名青少年離開臉書,而且當《衛報》詢問年輕人,沒有了社交媒體是否變得比較快樂時,「幾乎所有的人都表示,離線之後感到快樂許多。」

新科技仇人所帶來的影響將會是很明顯的。我們是否會看到這股掀蓋手機的熱潮?懷舊的欲望,會讓 Nokia 重新走紅,並鼓勵 Motorola 推出 Razr 手機的周年紀念版嗎?時尚界是否也會注意到,並且與香奈兒攜手設計一款傻里傻氣的黑莓機套子?市場商人必須想辦法回應消費者想要離線的渴望;也許是將飛航模式做一些變化,或是必須建立「請勿打擾」的模式,讓人覺得可以在線上線下之間隨意切換。科技公司必須注意到這種離線的渴望,並且實際想辦法讓消費者能夠更容易這麼做。

促成這個趨勢的其他原因,可能源自於擔心隱私被連上網路。產業會追蹤消費者在他們網站上所做出的每一次點擊,這已經不是什麼祕密了。也許在買毛衣的時候被這麼窺探感覺沒那麼冒犯,但是根據 2013 年皮尤中心的一份線上健康報告,「72%的網際網路使用者表示,他們在過去一年多多少少有上網查詢過某些健康資訊。這包括嚴重狀況的搜尋,一般訊息的搜尋,以及小毛病的搜尋。」皮尤研究中心的另一項網際網路與美國民眾生活研究的調查則發現,36%的網路用戶會在線上諮詢身體健康、家庭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問題。而且有 24%的人會用真實姓名和電子郵件地址登錄。他們所有提出來的問題和發表的意見,現在都儲存在某個地方的資料庫,這跟你在座位上購物時,有人從你肩膀後頭盯著你看相比,不舒服的程度嚴重太多了。

這種恐懼也並非杞人憂天。《華盛頓郵報》的一篇文章揭露了至少有 11 家製藥公司,使用了網路消費者的數據來蒐集病患資訊,並且進一步交換訊息。這些並非默默無名的小公司,而是輝瑞、葛蘭素史克之類的大藥廠。消費者在網路上的隱私權戰役正在節節敗退。根據經濟學家斯梅爾特(Simon Smelt)所說,在接受調查的 90 個網站中,只有 30%表示它們可以保證不會出賣消費者的資訊。由於財務、市場與電子商務的壓力—長期以來的亞馬遜效應—越來越多網路電商把個資本身視為「一種資源」。

在歐洲,當談到對網際網路隱私權的態度時,大家對數位環境的信賴感仍然很低。根據 2015 年一項關於資料保護的歐洲趨勢調查(Eurobarometer Survey)顯示,67%的受訪者對於他們在網路上提供的資料幾乎沒辦法掌控表示擔心,只有 15%的受訪者認為他們能夠掌控。

只要這種情形持續下去,加入新科技仇人的隊伍將會越排越長。美國人和歐洲人都希望掌控科技,而不是被科技掌控。斷線的感覺很好,並且會促使我們未來的人際關係進入到一個互相連結的世界,以及互相連結的彼此。

【書籍介紹】

 

Source: 圓神出版
 
  • 書名:未來十年微趨勢
  • 出版社:先覺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9 年 3 月
【作者簡介】

馬克.潘(Mark Penn)

「微趨勢」概念的始創者,《紐約時報》稱他為「細微小事的大師」

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曾任微軟策略長,目前是哈里斯民意調查機構的董事長、數位行銷集團 Stagwell Group 的執行合夥人。

馬克.潘擁有逾四十年的民調、行銷與策略的資歷,是比爾.蓋茲和英國前首相布萊爾等世界級領袖所倚賴的顧問。他也是比爾.柯林頓和希拉蕊.柯林頓參選總統時的首席策略師

他堅持趨勢觀察不能光靠肉眼,其趨勢報告一向以「科學、手術刀般精準」著稱,長年為《華爾街日報》《政客》雜誌和其他刊物撰稿。他的第一本書《微趨勢》甫出版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

梅樂迪斯.芬曼(Meredith Fineman)

FinePoint 公司的創辦人,該公司由公關公司轉型為提升領導力和職場專業能力的顧問公司,授課的重點對象是位高權重的女性,並提供媒體內容與趨勢的諮詢。芬曼擁有超過十三年的寫作經驗,經常為《哈佛商業評論》《富比世》等雜誌撰稿。

【購書連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4237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