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技術資訊月刊〉半導體功耗改善減緩應有解
工業技術資訊月刊 2019-05-19 14:00
摩爾定律已走到盡頭?
4 月登場的「超大型積體電路國際研討會」(VLSI-TSA/DAT)是全球半導體產業年度盛事,首場專題演講邀請到美國 IBM 華生研究中心研究員沙希迪(Ghavam Shahidi)以「功耗改善減緩,摩爾定律是否已走到盡頭?」為題,談半導體最新製程面臨功率改善放緩的問題,並提出建議的解決之道。
1965 年提出的摩爾定律(Moore"s Law)引領半導體發展超過半世紀,是指晶片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隔 18 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但近年的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先進製程中,最新幾代奈米節點的功耗改善程度,已出現明顯的放緩,這不禁讓人憂心,摩爾定律是否即將走到盡頭?
製程推進 唯功耗降低才能提高效能
半導體的主流製程 CMOS,多年來每推進到一個新的奈米節點,最大的兩個效益就是:面積可縮小 30%、功耗明顯改善。以後者來看,在特定頻率下,晶片功耗的降低(每次操作的耗能)是一項重要指標,因為惟有晶片的整體耗能改善,才有機會提升晶片性能,例如:可在晶片的下一代設計中,內建更多核心或新增更多功能。
綜觀半導體奈米節點的歷史數據,早期每一代的奈米製程進化,其功耗與上一代相較,改善的幅度都很大。以 Sony 遊戲主機 Playsation 2 所採用的 250 奈米晶片為例,整體晶片的耗能為 23 瓦,演進了 3 個世代後,來到 90 奈米節點,功耗僅須 0.5 瓦,等於每一個奈米世代較前一代平均節能 72% 以上。
14 奈米製程 節能幅度大不如前
然而,在近年幾個製程中,節能幅度大不如前。以英特爾的 Core i7 做為測試標的,第一代 Core i7 採 45 奈米製程,第二代 Core i7 採 32 奈米製程,兩代之間僅實現了 32% 到 50% 的能耗下降。
接下來 Core i7 在 2012 年進入了 22 奈米製程,能耗只比 32 奈米下降了 20% 至 27%。2014 年,英特爾又陸續發表採用 14 奈米的 Broadwell 及 Skylake(分別是第五、第六代的 Core i7),結果它與前一代的 22 奈米相較,功耗僅下降 0% 至 25%,節能幅度創下最低紀錄。直到 2017 年推出採 14++ 奈米製程的 Core i7 晶片,節能幅度才增至 20% 到 33%。
觀察 Core i7 從 45 奈米到 14 奈米的節能數據可以看出,雖然每一代製程,晶片的面積愈縮愈小,但能夠達到的能耗縮減幅度卻愈來愈小,尤其在 14 奈米初期最為明顯。近 2 年進入更先進的 10 奈米製程,也有類似狀況,例如英特爾在 2018 年 5 月推出第一個採用 10 奈米製程的 Core i3,其功耗表現跟 14 奈米製程類似:亦即並未看到功耗大幅降低。
挑戰極限 可考慮不同半導體架構
這個是否代表摩爾定律已逼近極限?如果晶片在每個新世代的製程無法達到明顯的功耗下降,確實會導致晶片效能出現瓶頸,因為晶片能否置入更多核心,能否新增更多功能,都與能耗息息相關。
展望未來,若要改善功耗,關鍵之一在於必須將半導體元件的電容降低。我認為,不論是業界目前初邁入的 7 奈米,甚或是未來更先進的奈米製程,也要準備好 3 種不同架構的選項來改善功耗:一是繼續採行鰭式場效電晶體(FinFET)架構,設法將 FET 的閘極高度降低。FinFET 架構雖蔚為主流,卻因閘極底部不導電及閘極過高,造成寄生電容產生,若能解決此一問題,應可見到功耗的改善。二是轉向奈米線(Nano-wires)或垂直式 FET(Vertical FET)等 3D 架構,以降低寄生電容和電阻;三是將平面式(Planar)架構納入考量,例如 SOI(絕緣層上矽晶體)的原理是在矽晶體之間,加入絕緣體物質,可使寄生電容減少。
我想大家都很期待,在未來幾個更先進的奈米製程,能回復到早期奈米節點功耗大幅降低的景況,這對下世代高效能微處理器來說尤其重要。
轉載自《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第 329 期 2019 年 05 月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安全可靠的多資產平台!靈活槓桿 免費模擬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