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雜誌

台、星FinTech同時起跑 新加坡憑什麼衝上世界第一?

鉅亨台北資料中心 2019-04-08 15:43


文╱林讓均


2015 年,台灣與新加坡都由主管機關正式鳴槍起跑發展 FinTech,四年過去了,台灣竟被遠遠拋在腦後!

為了探究新加坡 FinTech 發展的全貌,《遠見》團隊前往新加坡採訪數十位重量級業界人士,發現星國政府金管局大力推動,民間官方共同組織生態圈,配合差異化監管,正是新加坡 FinTech 獨領風騷的祕密。

初春時節裡一個晌午,交通繁忙的新加坡中央商業區飆破攝氏 30 度,還好摩天大樓內的小餐館放著冷氣。黛比與同事心滿意足吃完午餐,拿著手機往櫃台上的 SGQR 貼紙一掃,再輸入整桌飯錢金額,結帳成功。

也必須分攤午餐金額的黛比同事,打開手機中的銀行 App,找出 PayNow 功能,輸入黛比的電話號碼、匯款金額,然後確認轉帳。手機螢幕這麼按幾下,馬上就把自己餐費轉給黛比,不再需要鈔票、零錢掏半天。

這樣的行動付款模式,逐漸成為新加坡社會的生活日常。不只是高級酒館餐廳,連街邊商鋪小販,隨處可見手機支付的各種掃碼 QR Code,及感應式的 NFC 機台。

國際認可〉踢開包袱,奪最佳 FinTech 重鎮

行動支付的場景,在台灣不是也愈來愈常見?但不一樣的是,新加坡有官方統整的掃碼 QR Code「SGQR」與手機跨行轉帳系統 PayNow,可將所有的支付介面、各銀行帳戶整合在一個平台下。

其中,2018 年 9 月推出的 SGQR,號稱是全球第一個統整式的 QR Code 掃碼平台,能將新加坡市面上諸如支付寶、Grab Pay 等 27 種支付條碼統合其上,顧客付款不用在五顏六色的掃碼標籤中找半天,一個 SGQR 就搞定。

電子支付(或稱行動支付)的普及度與整備度,是一個社會邁向 FinTech 數位金融時代的重要指標。至少在這一點上,新加坡已領先全球,完成電子支付的基礎建設,讓民眾更容易改變支付行為。

就算不談電支,新加坡也早就受國際機構認可,被視為是全球最佳 FinTech 重鎮。

根據德勤會計師事務所(Deloitte)與全球金融科技中心聯盟(Global FinTech Hubs Federation)共同發布的兩個年度(2016、2017 年)金融科技聚落報告,新加坡與倫敦連續兩年都以相同分數並列全球第一。

在 2017 年版本,新加坡在六個評分面向中,政府支持、法規、專業鄰近性三項,達到最高五級分,而客戶臨近性、外來新創團隊、創新聚落三個面向,也都有四級分,表現比倫敦來得平均。2016 年調查時,台灣排名全球第 21 名,但 2017 年卻跌到 26 名,與新加坡差距再拉大。

而新聞數據公司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所發布的「2018 IFZ 全球金融科技排行榜」,新加坡搶下冠軍寶座,在政治、經濟、社會與科技四大評分面向中,領先其他城市。第 2~5 名分別是蘇黎世、日內瓦、倫敦與阿姆斯特丹。

新加坡原本就是亞洲重要的金融中心,傳統金融行業發達,為何沒有轉型包袱,而且還能在全球金融版圖大洗牌之際,當上 FinTech 全球霸主地位?

政府鼓勵〉金管局身兼監理者、推倡者

其實,新加坡和台灣一樣,同樣在 2015 年,由主管機關正式鳴槍起跑發展 FinTech,至今不過短短四年多。但是新加坡已衝上世界第一,為何台灣卻仍然名不見經傳?

為了尋找答案,《遠見》在 3 月初飛越逾 3000 公里,來到新加坡拜會當地三大銀行業者,也直擊幾個重要的 FinTech 基地、訪談新創團隊。

「生態圈」,是我們從每個受訪者口中一定會聽到的關鍵字;另一組關鍵字則是 MAS,亦即「新加坡金管局」(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地位猶如台灣金管會加上央行。

不管是新創或銀行,是新加坡人或外國人,提起當今新加坡的 FinTech 發展,都不吝於對金管局按一個讚。

「新加坡金管局不只是 FinTech 的監理者(regulator),也是一個推倡者(promoter)!」負責金融諮詢服務的新加坡 KPMG 會計師事務所合夥人謝德耀指出,過去新加坡能成為全球金融重鎮,也正是因為金管局同時身兼監理者與推倡者這兩種角色。

在扮演推倡者角色部分,最能顯示金管局成績的,就是自 2016 年起一年一度的新加坡金融科技大會(SFF)。

去年 11 月 SFF 大會上,新加坡金管局長孟能文(Ravi Menon)開幕致詞表示,2018 年度有 4 萬位來自全球 100 多個國家的人與會,使 SFF 成為全球最盛大的金融科技年度盛會,等同宣示新加坡的 FinTech 霸主地位。

聚落效應也吸引包括 Money20/20 等全球指標性金融峰會業者,到新加坡舉辦亞洲版的 FinTech 大會,Money20/20 在 3 月底才剛辦完一場。

分級控管〉差異化監管,不扼殺新創發展

至於監管者角色,新加坡金管局最為人稱道的,就是差異化監管。

「差異化監管,就不會扼殺新創團隊的生長!」新加坡金融科技協會(SFA)會長謝福來指出,不同的金融科技、商業模式,會帶來不同等級的風險,監管力道當然要有差異,不能一視同仁。例如今年元月,新加坡國會就通過一個新的支付服務法案,將支付業務分為三級,門檻最低的電子錢包業者,很快就能拿到執照。

因為是另外發放分級執照,不與其他銀行業務一起審核,差異化監管可加快新金融服務的上路速度。更重要的是,等於畫出一條明確的線,幫新創指出法規遵循方向。

多元開放〉從監理沙盒進階到 FinTech2.0

還記得去年震撼台灣 FinTech 圈的「櫻桃支付」(CherryPay)事件?當時,因為有跨國犯罪詐騙集團透過假人頭帳戶,在「櫻桃支付」平台上將被害人的錢轉匯國外,檢調遂以觸犯銀行法移送櫻桃支付,理由正是「非銀行不能辦理國內外匯兌業務」。

其實櫻桃支付做的並非傳統匯兌,而是透過「媒合」兩地貨幣,來達到轉匯目的。

諷刺的是,櫻桃支付曾在 2017 年打敗 300 多團隊、在新加坡拿到國際加速器 SBC 認證的 FinTech 前十強,同年度還獲選進入 KPMG 會計師事務所的全球 FinTech100 強名單,是至今唯一進入過此名單的台灣新創。

曾經是最被看好能成為本土第一隻 FinTech 獨角獸的「台灣之光」,櫻桃支付卻被移送法辦,被迫全面停業,所有融資、合作都喊卡,差點斷氣。已經申請進入沙盒實驗的櫻桃支付執行長湯化德感嘆,同樣類似的業務在新加坡,櫻桃支付只需申請到「國際匯兌執照」,就能開業營運。

像是一個命運相反的殘忍對照組,也做匯兌業務、註冊在新加坡的 FinTech 新創 InstaReM,同樣獲選進入 KPMG 的 FinTech 新創百強名單,如今已是東南亞最大的國際匯兌新創,最近才獲得近 6000 萬美元的 C 輪融資,持續向 2021 年 IPO 的目標大步邁進。

「台灣是我遇過最難進入的市場!」InstaReM 創辦人兼執行長寧文哲(Prajit Nanu)有感而發。幾年前他就有意來台發展,但遲遲不得其門而入,直到去年才申請進入沙盒實驗。

但明明是同類業務,在新加坡不用進沙盒試驗,為何來台灣就得進沙盒呢?

「法規如果明確,馬上就能做,何必進沙盒?」政治大學金融科技監理創新實驗室執行長臧正運觀察,新加坡雖是亞洲第一個實施金融監理沙盒的國家,但是新加坡監理沙盒上路二年來,實驗中的案件也不過個位數。箇中原因是,新加坡不把進沙盒當成是發展的重要指標,反而更在乎「發多少執照」「怎麼發執照」。

臧正運指出,新加坡金管局在 2015 年成立 FinTech & Innovation Group,編制有「監理」和「發展」兩批專職人員,讓保守和開放兩種聲音互相角力,取得平衡。

新加坡將金融科技產業納入總理李顯龍的「智慧國家」(Smart Nation)大藍圖之中,傾全力發展。新加坡的兩大主權基金(GIC、淡馬錫),也都將金融科技列為重要項目,對內、對外已有大筆投資。

新加坡金管局科技金融與創新群總監達敏(Damien Pang)表示,新加坡正晉階到 FinTech2.0,像監理沙盒已進入下一階段,正在研擬推出快捷版本(Sandbox Express),21 天內就能快速審議,回復申請者是否進入實驗。

此外,2016 年開始,金管局就開始建置 API 公開系統,近年來更與東協金融創新網絡(AFIN)共同建立跨國性的「API 交換平台」(APIX),開放給產業串接,提早為「開放銀行」(OPEN BANKING)的國際趨勢,設定好發展框架。

破除框架〉把自己當新創,金管局敢實驗

「金管局把自己當新創,敢實驗、敢認錯,所以他們進步的速度很快!」國際企業創新與戰略發展公司 RAINMAKING INNOVATION 專案總監薇妮莎(Vanessa Yong),曾在新加坡主辦多屆 SBC 新創競賽活動,是 FinTech 新創圈的推手之一。

她表示,金管局在 2015 年設定要推展 FinTech 產業時,相關主管就到英國拜訪 RAINMAKING,延攬他們到新加坡成為第一個專屬 FinTech 的新創加速器,可見積極態度。

新加坡政府的執行力一向快狠準,尤其反映在 FinTech 的基礎建設上。2016 年新加坡就推動 MyInfo 公民資料庫,能夠整合各政府機關與公民身分帳戶 SingPass 中個人資料,只要經過公民同意,就可將 MyInfo 的資料,自動填寫在網路申請表格中,節省文書處理與身分認證時間,有利數位金融的發展。

MyInfo 政策獨步全球,曾經金管局也想將之推到企業資料認證上,卻踢到鐵板。金管局把這個失敗當作正常,「試了、錯了,但我們學到了,下次就會做得更好!」去年金管局長孟能文在 FFS 上的致詞,坦然提起,表示問題出在成本太高,但仍持續整合出更佳方案。

創建生態〉砸重金培植人才、聚合資金

「新加坡金管局曾被評選為是最創新的監管機關,創新與監管竟然可以相提並論!」新加坡大學資訊系統與分析助理教授、金融科技實驗室負責人卡特(Keith Carter)笑道。

他秀出一個生態圖,其中除了政府與法規,還包括人才、產業、資金與創新(科技)等角色。其中,新加坡大學金融科技實驗室就扮演產官學溝通的橋粱,走的是公私結盟(PPP)模式。

身兼校內區塊鏈社群「CRYSTAL Centre」的主任,卡特也帶領校內社團 FinTech Society,經常為企業量身訂做金融科技相關課程,而第一門課往往是「別怕 FinTech 搶工作,它將創造更多機會」。

當初金管局在 FinTech 領域點名培育六大重點技術:行動支付、身分認證、生物識別、區塊鏈、大數據與雲端運算。與此同時,與五所大學簽訂備忘錄,培育金融科技人才,並提出許多獎助方案,諸如 2017 年推出「人工智慧與數據分析(AIDA)」獎學金,以及與企業合作、可深化科技技能的 TechSkills Accelerator(TeSA)方案。

南洋理工大學助理教授、金融科技碩士課程主任潘志成,澳門人,當初選擇到新加坡任教,就是看中新加坡肯花資源在教育上。

今年夏天,潘志成所領銜研發的金融碩士學位(master of science in FinTech)就要正式開課,將是新加坡第一個專門對應 FinTech 的學位。4 月中旬報名截止,至 3 月底已近 150 位申請,名額不到 30 位,競爭激烈。

資金方面,2015 年 6 月,金管局宣布投入 2.25 億新幣(約台幣 50 億元),只要是 FinTech 項目,最高可提供五成經費、最多 20 萬新幣。而創投若是注資在新創團隊上,也會有相應的稅務減免獎勵。

金管局統計,目前新加坡的 FinTech 新創約 500 家,已在當地聚集約 3.05 億元新幣的投資,早超過金管局的投入預算。

但新加坡 FinTech 圈仍持續吸引資金流入。根據 KPMG 報告,光是 2018 年就有 3.47 億美元注資新加坡,共 61 個募資案件,數字連年創新高。

加乘效應〉創造國際連結、等待獨角獸出頭

「要看懂金融科技就要到亞洲來,中國的發展是最領先的,但新加坡的生態圈卻最肥沃!」前年移居新加坡、英國最大智能理財平台 Nutmeg 創辦人韓葛佛(Nick Hungerford)樂觀以待。

同時具創投身分的他觀察,新加坡的 FinTech 獨角獸,假以時日會一隻隻冒出頭。

台北富邦銀行投資 Nutmeg,獲台灣金管會核准,將推動機器人理財服務。因為這項淵源,韓葛佛對台灣也有觀察,認為科技、金融產業都發達的台灣,應有條件養出 FinTech 生態圈,甚至面向的是大中華市場,「跳板條件不比新加坡差!」他建議,多創造一些國際化連結,可以加速產業聚合。

「台灣要去跟別的國家比肌肉,不是對自家人秀秀肌肉就好!」中華金融科技產業促進會理事長楊瑞芬表示。

她建議,政府機關應該到國際上說清楚,來台灣註冊可有什麼好處、台灣有哪些企業可合作。新加坡金管局簽訂了全球最多的跨國 FinTech 產業發展合作協議(30 個),台灣應該也要將 FinTech 提高為國家發展主軸,援引國際能量。

顯然,正努力拚 FinTech 的台灣,還需要一個「活起來」的生態圈。如何激活?以各種條件,做大「加乘效應」的新加坡,是最好的借鏡。

 

來源:《遠見雜誌》 2019 年 4 月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遠見雜誌》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