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後遺症:銀行畏懼跨境貸款 跨境資本流動萎縮七成
華爾街見聞 2019-01-02 17:20
十年前的那場金融危機給全球銀行業帶去了重大損失。時至今日,這種負面影響仍然在制約著銀行業,令跨境貸款成為一種罕見的規模持續萎縮的債務。
華爾街日報報導稱,截至今年第二季,跨境銀行借貸的總規模,從 2008 年第一季的 35.453 兆美元,降低到了 29.456 兆美元,降幅高達 17%。而銀行間的借貸行為尤其謹慎。
銀行在海外面臨的資訊不對稱是重要原因之一。銀行缺乏對海外經濟的認識,因此跨境借貸成為最脆弱的信貸工具之一,而一旦面臨風險,銀行往往迅速撤離,當地剩餘的借款人愈發地少。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提到,雖然跨境銀行貸款活動減少,但外商直接投資和外國股權投資在國際資本流動中的市佔率有所增加,也不失為一種風險更低的共同繁榮模式。截至 2017 年,FDI 在跨境資本流動中的市佔率從 2007 年的 26% 急遽上升至 54%。
從銀行業的角度出發,此舉無疑大大減少了壞帳風險,進而降低了全球金融風險。但是也有經濟學家認為,正因為後危機時代銀行對海外信貸過於謹慎,全球貿易的增長才會如此緩慢。儘管 FDI 和跨境股權投資在上升,但 2007 年以來,跨境資金流動的規模萎縮了將近 7 成,從 12.7 兆美元銳減至 5.9 兆美元。
跨境貸款帶來資金流動,幫助一部分國家更容易獲得外匯,發展進出口貿易,並促進公司間的跨境兼並與收購。兩個經濟體間銀行的聯繫,為進出口和更多貿易行為架起橋樑。
某種程度上來說,跨境貸款減少,也是「去全球化」的保護主義表現之一。以英國 2012 年 8 月推出的「融資換貸款」計劃為例,英國政府以政策幫助中小企業從銀行獲得貸款,擴大了銀行的對內貸款業務,海外貸款的規模自然隨之減少。
從今天的資本充足率要求、金融風險防範的角度出發,跨境貸款要回到金融危機前的高位,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跨境貸款尤其是短期貸款,仍然是高風險的信貸行為。不過,全球各國的貿易紛爭,絕對不僅限於關稅政策和進口配額。
歐美的銀行在不斷撤離跨境貸款,但是相反地,亞洲銀行在跨境貸款、促進合作方面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日本、印度、新加坡等國家自金融危機以來,一直在擴大跨境貸款規模。金融系統或許因為跨境貸款沒落而更加健康,但長遠來看,為了共同的經濟發展,一部分國家擴大跨境貸款的腳步不會就此停下。
- 投資10至18歲孩子的最佳方案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