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大事回顧〉一本活歷史書:83歲的築地市場熄燈
鉅亨網編譯陳達誠 2018-12-23 14:00
在日本被稱作「東京人的胃」、「日本人的廚房」的東京築地市場,在 2018 年 10 月 6 日正式結束 83 年的歷史,遷往填海造地的人工島「豐洲」。也是這個東京大型漁市場的第 2 次搬遷。
關於東京魚市場的歷史,可以追朔到 1590 年江戶時代德川家康為了取得魚肉,從攝津國佃村 (現今的大阪市) 叫來漁夫,要他們在近海捕魚進貢幕府。而當時多出來的魚,就在日本橋一帶進行交易。
伴隨著江戶的發展,來自其他地方的漁夫也開始聚集,1615 年在日本橋小田原町附近正式出現具規模的魚市場。1625 年日本全國的水產品開始聚集當地,到了 1883 年時,市場每年的交易量已高達 230 萬日圓 (當時的大學畢業生月薪約 10 日圓)。當時的魚販是在路邊做生意,沒有良好的衛生管理,也沒有良好的交通動線。加上那時候的東京需要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設備建設,政府開始計畫第 1 次的市場搬遷。
在高額的搬遷費用、業者彼此間沒有共識、及各種反彈下,遲遲無法進行。最後在 1923 年 9 月關東大地震發生後,警察實施戒嚴令才強行將魚市場遷移到曾是海軍技術研究所所在的築地。1923 年 12 月 1 日,當時名為「東京市設築地市場」的臨時市場開始營業。1927 年取得正式市場用地,1935 年「東京市中央批發市場」正式啟用。也就是現在大家所熟知的築地市場。
之後隨著人口成長與冷凍、加工技術的進步,築地市場也成為名符其實的「東京人的胃」、「日本人的廚房」。
近年築地市場所經手的水產品,在 15 年內從 63 萬公噸下滑到 38 萬公噸,約減少 4 成,而且年年減少。和交易量高峰 1989 年的 80 萬公噸相比,只剩下不到一半。日本國內的水產品消費量減少,整體批發市場經手的水產品交易量下滑都有關係。另外,在市場外進行交易的進口水產品數量增加,也使得批發市場經手的水產品在這 30 年內減少 2 成以上。
隨著建築物及設備的老化,還有交通動線不和時宜等問題,東京在 1995 選定豐洲作為新的市場用地,並於 2001 年由時任東京都知事的石原慎太郎決定遷移到豐洲。
但是豐洲的這塊用地,存在許許多多的問題。除了該處原為東京瓦斯公司工廠舊址,存在土壤汙染問題造成各界對食安的疑慮;還有工程經費暴增、建築物施作上的弊端、地層下陷,及政治力的介入,也讓豐洲成為政治角力的戰場。
在鬧得滿城風雨後,搬遷計畫一延再延的豐洲市場終於在 2018 年 10 月 11 日開業。原有的築地市場也將進行拆除,進行再開發計畫。而以觀光客為主的築地場外市場,則是持續保留對外進行營業。
而背負 2020 東京奧運交通重任的環狀 2 號線,也在 2018 年 11 月 4 日局部通車。這個舉動,多少也舒緩了豐洲市場當地的交通壅塞問題,減少民怨。因為許多業者為了到豐洲,必須付出比過去更多的時間與交通成本,多少也壓縮到他們的獲利與時間。因而選擇退出市場的業者也不在少數。還有築地搬遷後,在舊址周遭引爆一連串的鼠害,也讓當地店家哀嚎遍野。
不過,好消息還是有的。豐洲在先進的冷凍設備協助下,大幅改善溫度與衛生環境管理;原先的開放環境,也變成了密閉性佳的空間。這些都有助於未來取得 HACCP、ISO22000 等國際認證,提升市場競爭力。
- 2025這樣投資AI最穩健!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