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解碼】繼小米後 美團或再度打響同股不同權第二槍!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8-06-26 18:03
同股不同權第二股
隨著香港上市規則改革的落實,一大批的新型公司紛紛奔赴香港資本市場,繼小米後,中國領先的生活服務電子商務平臺美團點評已正式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有望成為繼小米後的同股不同權的又一只新股。
與小米相類似,美團點評股份將分為A類及B類,A類股份持有人每股可投10票,B類股份持有人每股可投一票。其中,由聯合創始人、執行董事、首席執行官兼董事會主席王興等持有的特殊股權,將會採用同股不同權股份的投票權上限,即每股特殊股份(A類股份)相當於10股普通股的投票權。
招股書顯示,CEO王興將實益擁有5.73億股A類股份,高級副總裁穆榮均將實益擁有1.26億股A類股份;高級副總裁王慧文將實益擁有3640萬股A類股份,以上3名都是公司聯合創辦人。
報告強調,儘管不同投票權受益人並不擁有美團股本的大部分經濟利益,但不同投票權受益人可對公司行使投票控制權。不同投票權受益人目光長遠,實施長期策略,其遠見及領導能使該公司長期受益。
目前,王興、穆榮均及王慧文持股約11.44%、2.51%及0.73%;騰訊(00700-HK)持股約20.14%;紅杉資本持股約11.44%;其他股東還包括摯信資本、高瓴資本、老虎環球、DST、今日資本、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及Booking Holdings等。
虧損190億元?
不過,名聲響噹噹的美團,業績並不是那麼的亮眼,截止2017年12月31日止年度,美團來自持續經營虧損由2016年的109億元(人民幣,下同)大幅增加74.2%至約190億元。
事實上,這是優先股公允價值在作祟,190億的虧損中是包括了“優先股公允價值”的調整前數字,其虧損數額的高低,與傳統意義上的虧損大相徑庭,這一點倒是與小米類似。資料顯示,因美團公司估值發生變動,其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的公允價值變動由2016年的43億元增加2.51倍至 2017年的151億元;因此,對市場而言,排除干擾性的公允價值變動或許更具有參考價值。而美團2017年經調整虧損按年收窄47%至28.5億元。於2015年、2016年及2017年,其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之公允價值分別為7.25億元、43億元及151億元。
美團三大核心業務
2017年美團的收入為339.28億元,同比增長1.61倍;其中,餐飲外賣占62%,為210.32億元,增長高達2.97倍;到店、酒店及旅遊占32%,達108.53億元,同比增長54.6%;新業務及其他業務分部為20.43億元,占比6%;同比增長2.06倍。
於2017年,餐飲外賣分部仍然是美團收入增長的主要貢獻者,2017年4季度,美團日均活躍配送騎手數量約53.1萬人。2017年, 其通過自有配送網路完成了約29億單配送,占平臺全年即時配送交易的70%以上,其餘 交易由商家直接配送。按2017年交易筆數計算,美團點評已建成並運營著全球範圍內規模最大的即時配送網路。
銷售成本呈倍數增長
儘管收益出現大幅增長,但美團的銷售成本亦由2016年的70億元增加2.08倍至2017年的217億元。其中,餐飲外賣分部的銷售成本由57億元增加2.389倍至2017年的193億元。到店、酒店及旅遊分部的銷售成本則由11億元增加17.8%至2017年的13億元。新業務及其他分部的銷售成本由2.59億元增加 3.25倍至2017年的11億元。
2017年美團毛利較2016年增長逾1倍之多,但其毛利率卻由45.7%跌至36%,報告指毛利率減少主要由於收入結構因餐飲外賣業務分部迅速增長而出現變動。
除上述所列,美團2017年的銷售及行銷開支、研發開支以及一般及行政開支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漲,銷售及行銷開支由83億元增加30.8%至109億元,研發開支增加54.1%至36億元,一般及行政開支增加26.1%至22億 元。
收益逐年擴大 虧損逐年擴大?
而從歷年財務數據上看,美團的收益在逐年擴大,但其虧損亦在逐年擴大。當然,很大因素還是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的影響。
美團的規模及運營指標
從業務規模看,美團去年有3.1億用戶,活躍商家440萬,去年在其平臺完成逾58億宗交易,交易金額約3570億元人民幣。2017年美團的線上商家數量從 2015年的約300萬增長至2017年的約550萬,同期活躍商家占線上商家比例亦由2015年的 66%增至2017年的80%。
從歷年來看,美團的年度交易用戶數、月度活躍用戶數等各項運營指標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
早前,市場傳美團計畫集資60億美元(約468億港元),根據招股檔顯示,其擬將35%集資所得將用於升級技術並提升研發能力;35%用於開發新服務及產品;20%用於選擇性尋求收購或投資於與公司業務互補且與公司策略一致的資產及業務,以及作營運資金及一般企業用途。
隨著小米、美團等紛紛打響同股不同權,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新型公司逐漸加入,但這裏值得留意的風險是,儘管很多新經濟公司上市的時候異常火熱,但在香港“打新”卻不一定賺錢。
文;陸小梅
港股解碼,香港財華社王牌專欄,20年專注港股,金融名家齊聚,做最有深度的原創財經號。看完記得訂閱、評論、點贊哦。
更多精彩內容
請登陸財華智庫網 (http://www.finet.com.cn)
財華香港網 (http://www.finet.hk)或
現代電視 (http://www.fintv.com)
- 最新遺產稅怎麼算?傳承必知重點有哪些?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