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遊說無效 澳韓欲加入亞投行 跟隨英國選邊站
鉅亨網新聞中心
香港《明報》報導,由中國牽頭於去年10月成立、用以支持「一帶一路」等項目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繼英國日前表態有意加入後,曾一度接受美國「勸喻」不參與的澳洲及韓國(南韓),亦隨時可能轉軚,一旦落實將令亞投行國際陣容更強大,也令一向對亞投行持抗拒態度的美國立場更為尷尬。
《金融時報》稱,澳洲總理阿博特表示,該國會在下周或之後考慮是否加入亞投行,申請成為意向創始成員國,現時正謹慎評估。阿博特指出,澳洲的立場一直是樂於參加真正的多邊機構,例如世界銀行、亞洲發展銀行等,雖然他重申,澳洲不會參加一個為某國外交政策部門服務的分支機構,但認為亞投行有望成為一個真正的多邊組織,並有可能是使中國全面融入國際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希望更多國家,包括美、日都能參與其中。
澳洲曾以擔憂亞投行管理問題為由而決定不接受中國邀請。據報導,美國曾游說澳洲和韓國不要加入亞投行,去年10月澳聯社稱,美國一直警告要「小心這個銀行」,國務卿克里曾親自要求阿博特不要參與。另外,美國亦通過美國駐韓大使館向韓國通報稱,對韓國加入亞投行一事深感憂慮,並明確提到若韓國加入,會導致美韓互信關係受到影響。
不過,當英國於上周四(12日)宣布申請加入亞投行,認為此舉符合國家利益,成為第一個加入該銀行的西方國家之後,澳洲及韓國似乎亦有意跟隨。《韓聯社》也指出,韓國將於月底前完成是否進入亞投行的評估。
根據初衷,本月31日是各國決定是否成為亞投行創始國的截止時間,該銀行預計在2015年底正式成立,初期資金規模500億美元,去年10月,包括中國、印度、新加坡等21個國家在北京簽署備忘錄,成為第一批意向創始成員國,其後印尼、新西蘭等相繼也加入,不計英國,至今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共26個。
另一方面,亞投行規模愈大,首當其衝為美國,美國認為,亞投行可能與世界銀行及美、日兩國主導的亞洲開發銀行相抗衡,並代表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勢力更進一步擴張,同時也會與美國正在亞太力推的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相抗衡。
時富金融策略師黎智凱在香港《文匯報》撰文指出,近期英國不惜得罪長期盟友美國,申請加入由中國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之爭可以被視為是世界舞台上強國間明爭暗鬥的一出戲碼。亞投行是去年10月份在北京簽約成立的,由中國牽頭,新加坡、印度、新西蘭、泰國等共26個(不計入申請中的英國)意向創始成員國的亞洲區域性多邊開發機構,以支持基礎設施為主要目標。亞投行更是「一帶一路」戰略的一部分,將為沿線國家和地區提供資金支持,順道為人民幣國際化鋪路。因此,亞投行也被視為中國金融版圖擴張,向美國等西方主要經濟體挑戰的衝鋒號角。
亞投行對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亞開行)形成了強有力的競爭,這兩家銀行分別由美國和日本主導。亞開行已經成立近半個世紀,擁有67個成員國,日本和美國作為最大股東,各持股約16%,歷任行長均由日本人擔任。亞開行的總裁中尾武彥曾公開表示不歡迎成立目的基本相同的另一家區域性銀行,但隨後改口稱樂意與亞投行合作。在去年10月份的簽約儀式上,韓國、日本和澳大利亞的缺席格外引人矚目,這3個國家皆為美國盟友。視中國為主要貿易夥伴的澳大利亞和韓國均曾表現出加入亞投行的濃厚興趣,但是由於顧忌美國的立場表示暫不參與。美國積極遊說各國不要參加,並指責亞投行不過是中國對外政策的新工具。美國國務卿克里就曾經明確勸告澳大利亞總理不要參與亞投行。
客觀來說,亞投行的出現確實彌補了亞洲金融市場現有的空缺,亞洲基礎建設資金需求巨大,無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還是亞開行都無法像亞投行一樣不帶附加條件地提供如此巨額資金。另一方面,透明度和公平競爭標準的欠缺又確實為西方國家的指責提供了口實。
中國大力推行的「一帶一路」與二戰後美國對歐洲實施的馬歇爾計劃多有相似之處,該計劃在援助歐洲戰後重建的同時也解決了美國產能過剩、亟待打開海外市場的問題,並為美元的國際化奠定了基礎。如今中國正處在內部產能過剩需要對外輸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並渴望建立地區新秩序的過程中,不論是「一帶一路」還是牽頭亞投行都是爭取主導國際金融體系的戰略布局。英國是首個投奔亞投行的主要西方國家,此舉被其親密國家美國指責為「不斷遷就」中國。美國不惜破壞與盟友的「特殊關係」公開指責,亦傳達出對中國可能成為新一代世界經濟中心的擔憂。而英國不惜惹惱舊盟友也要參與亞投行,說明美國的擔憂或許正在變成事實。
資料來源:香港明報
- 千元即可入手高評等基金,退休帳戶上路囉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