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台灣校友總會: 文化與社會視域下的台灣定位與兩岸關係
鉅亨台北資料中心 2018-02-06 13:58
【文 / 吳姿賢】
兩岸關係雖進入冷和,但社會交流反而愈趨蓬勃,更是鞏固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若「國家迷思」的概念被擴大成社會主流意識形態,而不能真切地看待兩岸之間的頻密、多元交流,不僅兩岸關係可能變壞,台灣社會也可能失去自身發展的能量。
北京大學台灣校友總會 1 月 27 日在台北舉辦「985 台灣校友聯合會」歲末餐會暨專題講演。「985」意指北京大學與北京清華大學為首的 39 所大陸頂尖大學代稱,因在 1998 年 5 月提出此規劃而得名。北京大學校友總會會長劉君毅會前致詞,認為現在處於兩岸關係的寒冬,但社會其實仍對兩岸關係未來的正向發展抱有美好期待,而正向發展的關鍵,就在於調和兩岸長期以來的生活差距。
劉君毅強調,兩岸必須藉由全方位交流,才能慢慢遠離直觀、貼標籤的模式,進入內在邏輯融合發展的歷史階段,中共十九大之後兩岸社會融合發展成為大陸的兩岸政策基調,但融合發展的前提便是信賴交往,其後的融合發展才可能自動發生,因此「信賴與發展」是兩岸當前重大課題。
當前兩岸官方往來幾乎零接觸是眾所皆知的事實,出席本次校友座談的北京清華大學校友總會長孫國華說,如今海基會、海協會溝通存在阻礙,但是所有台灣黨派到大陸參訪時,都會發覺兩岸正在進行「從官方交流轉向民間交流」的趨勢,因此民間有必要擔負這份交流的重責,讓兩岸關係正常發展。
會中,本刊總策劃、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首席顧問和北京大學中國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長于品海博士受邀發表《從多維視角看兩岸社會互動的信賴與發展》演講。他指出,從數據可知,過去 20 多年來兩岸經濟互動非常緊密,甚至可說台灣產業鏈已完整被大陸產業鏈吸收,過去以台商為主,近年則有眾多台灣年輕人、白領或技術員進入大陸經濟當中,不因主政者變化而有改變。他認為,政治強力干擾兩岸互動的現象未來會持續下去,「但這無關兩岸人民交往,而是因為政治結構,每幾年的一次選舉會找到原因刺激兩岸關係」。
于品海博士認為,台灣如今最大問題仍在於經濟,經濟發展在蔣經國時期很成功,「但若有了那個發展就停下來,就只是一剎那的榮耀,停下來就會倒退」。他直言,兩岸競爭,歸根結柢就是「治國理政」的競爭,台灣政治家需要更努力地做好經濟發展工作。當下的台灣必須要自問「台灣的意識形態究竟是什麼?民主、自由、人權是值得支持的,但要讓台灣有足夠自信地重新站起來,這些意識形態的口號是否就足夠?」
于品海博士就「國家與民族」的關係作分析,認為相對於「國家」,「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反而更強大,「但在台灣,國家這個概念被無限量擴大,擴大到一個程度就變成意識形態,是個迷思、很虛幻的東西。」強調台灣須正視兩岸人之間的交往越來越頻密、性質不斷提升及多元化的事實。對於未來兩岸政局與社會的良性發展,于博士指出,「兩岸議題應逐步去政治化,找到台灣真正本土、自我的定位,台灣有很好的文化基礎和價值認同,呵護好這種良好的土壤,才能找到自身發展的能量。」
來源:《多維 TW》月刊 027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多維 TW》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