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鉅樂部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雜誌

今年最看好的電子原材料

鉅亨台北資料中心 2018-01-14 10:50

【撰文/蔡明彰】

經濟學家說過,人生有二件是躲不過,稅與通膨。

2018 年元旦全球股市、製造業 PMI 紛紛傳出捷報,建立於前一年原油,金屬強勁漲升基礎上,預計在數個月內傳導到 PPI(生產者物價指數) 及 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屆時通膨怪獸沉睡 7 年後將甦醒。沒人看壞 2018 年台股走向,一致性看好不代表每個投資人將來都會賺錢,至少無法因應通膨而調整投資組合的人恐怕賺不到一毛錢。

歐元區 12 月製造業 PMI 終值 60.6 創 1997 年的 20 年新高。其中歐元區最大經濟體的德國,及奧地利、荷蘭、愛爾蘭去年製造業 PMI 皆改寫歷史最高值。歐元區最大地雷的希臘居然恢復到 2008 年破產危機水平。總結歐元區是美國以外最重要的先進經濟區,一旦景氣全面向上就必定今年底 QE 退場,再來對外擴散經濟效應,例如中國最大出口區不是美國而是歐洲,歐元區經濟變好就將會連動中國。歐元兌美元 2017 年漲 13%,目前價位 1.2 元創 3 年高。不要只關心歐元走強而趕快去歐洲買精品,再慢一步將付出更高代價。我 10 幾年追蹤歐元顯示歐元是全球通膨的先行指標,2008 年金融海嘯爆發前來到歷史高點 1.6 元,當時所有資產、物價都漲翻天。許多人不解為何歐元去年漲幅這麼大?我認為歐元正在預告全球通膨即將到來。

日本股市 2017 年爆紅,狂漲 20%(比台股 14%更出色),日經 225 指數創 26 年最高,我讀一篇文章結論是暗示日本通縮結束了。我身有同感,在 30 年前泡沫經濟之前,我去日本各大城市吃一晚拉麵 1000 日元起跳,現在大約 800 日元即可吃到,這就是困擾日本經濟的最大敵人通縮。通縮的可怕在於整體物價雖下跌,但薪資收入也會下降,民眾寧抱現金不敢消費,更不用去投資股票,造成日本經濟的惡性循環。

日本結束通縮

東京股市 2018 年元旦開紅盤請來穿和服的年青少女助陣果然博得好彩頭,單日大漲 700 點或 3%居亞股之最。安倍首相新年文告是朝穩健邁進結束長達 20 年通縮。台股投資人要有國際視野,尤其通膨萌芽不要只看美國,歐元區、日本、中國經濟新變化都會牽動台股。台股與日股難兄難弟,是少數二個國際股市 1990 年泡沫經濟後不曾再創歷史高點,在經濟都有低薪、少子化的難題。不同是日本有安倍首相 2012 年橫空出世,射安倍經濟學 3 箭,再企業加薪、擴大內需,終於 2017 年第 3 季為止連 7 季 GDP 成長,Q2 換算年成長 4%為 7 大工業國之首,也是同期台灣的 2 倍,大家最關注的受雇人員薪資去年 Q1 成長 0.3%,Q2 倍數成長到 0.7%。受薪階級荷包增加,社會消費當然帶動,日本股市也就牛氣沖天。

由於日本是次於美國、中國的第三大 GDP 國家,又與台灣經濟互動緊密,台灣與世界各國都是出超唯獨數十年對日本入超,台灣每年向日本進口龐大可觀的關健零組件。一旦確定日本結束通縮而走向通膨,台灣進口日本的汽車、精密零件的成本將大增,相關的股票可以在 2018 年長線持有嗎?應該趁通膨未明顯之前逢高出脫。

H1 前作多

通膨初期股市看漲,原因很簡單,加薪只是部份人但物價上漲每個人,因此民眾加碼投資股票獲取外部收益彌補增加的消費支出。於是舉世皆然,各國股市多頭格局資金源源不斷投入,2018 年 Q3 全球升息風的前一季,到 Q2 都是安全,但小心升息底定股市利多出盡。我警告讀者通膨驅動散戶進場掏金,一旦利多出盡就是慘烈的多殺多。

今年電子股要保守

2018 年通膨形成的台股機會與風險知道後,最重要是選股心法。通膨即物價上漲,2017 年金、銅、油大漲但一般人感受不深,2018 年元月起中國啤酒集體調漲 10%為近 10 年首次漲價就不同。民生物價上漲勢必排擠消費電子需求,原本要換的手機再等等,因此造成智慧手機的遞延購置。 具體例子是上次台灣通膨出現在 2011 年,CPI 來到 4%,那年宏達電 (2498) 創天價 1300 元後反轉,以手機、PC 消費電子為主的電子指數,從 2011 年高點 354 修正到 2012 年低點 243,下跌 31%證明通膨排擠消費電子。

喜愛操作電子股的讀者看過來,我有二點心法供參考。今年不要太相信本夢比題材,VR、AI 固然是未來趨勢但本益比及市值都反應了,先看今年初 CES 展,那些訴求高科技的股票若漲不動就是警訊。我認為通膨起來大家優先餵飽肚子,未來 3~5 年才成熟的高科技題材今年恐被擺在一邊。

PCB 材料布局

其次加重電子上游原材料的布局,這個現象早已陸續發生,去年從記憶體、被動元件、二極體、矽晶圓、MOSFET 紛紛漲價,但今年國際大廠擴產及下半年通膨壓抑經濟需求,我建議上半年找高點獲利了結,今年再傳這些早已漲價的產品又漲,面對利多消息反而站在賣方。

來源:《萬寶週刊》 1263 期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