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冬至各地飲食大不同 你家吃湯圓還是吃餃子?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7-12-22 16:36


今天是冬至 (農曆十二月初五),所「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在中國傳統民俗中,冬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風頭甚至蓋過了春分、秋分與夏至,素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那麼,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呢?這一天,除了湯圓、餃子外,各地還有哪些特定的冬至節令食品?

中新網報導,「冬至」這兩個字,在《漢書》中即有所記載:「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由於古人認為從冬至這天夜晚最長,從此之後白天時間開始慢慢變長,意味著陽氣逐漸增強,代表下一個迴圈的開始,十分吉利,所以特別重視冬至這個節日。後來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


後來,古人又把冬至日的前一天叫作「小至」,家家戶戶搗米做湯圓,用來在冬至日團圓圍桌食用。一般來說,過了冬至,就將迎接新年,所以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意即冬至的歡慶習俗跟春節相差無幾。

從天文角度來說,周曆的正月為夏曆的十一月,因此,周朝的正月等於現在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彼時,官府以冬至為「冬節」,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就是說,這天朝廷上下百官要放假休息,親朋好友相互拜訪,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過去冬至還有個特別有意思的說法,叫做「履長」,晚輩要在這一天給長輩送鞋送襪子,也是因為冬至過後白天一天比一天長,祝福長輩的壽數越來越長,有個吉祥的寓意。此外,古代官府還要舉行「鑽燧改火」的儀式,效仿燧人氏鑽木取火,是一種象徵性的儀式,表示體恤民眾。

歷來很多節氣或節日都有特定的節令食品,冬至也不例外,出鏡率最高的美食大概就是「餃子」。北方在冬至至這天吃餃子的多,但也有吃羊肉和羊肉湯的,在南方,冬至時吃的美味就更多了。

不同地域冬至偏愛的飲食不同,比如福州等地會吃一種叫做「米時」的食物。杭州有的地方就要吃魚,吃的時候魚的頭尾要留下來,叫做「有餘」;上海一些地方要吃「餛飩」;還有的地方要用糯米粉做成糯米團子食用;而紅豆粥 (又稱赤豆粥) 則是陝西一帶在冬至要吃的美食。

此外,姑蘇 (即現在蘇州一帶) 地區對冬至這一節氣非常重視,傳統的習俗是要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味道非常好。姑蘇百姓在引用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上鹵牛肉、鹵羊肉等小菜,既驅寒又表達了對生活美好的祈盼。

在台灣,冬至這一天大部份人家都吃「湯圓」,象徵著家庭團圓。「湯圓」的名稱還依族群而有所不同,閩南語稱為「圓仔」,客家語稱為「惜圓、粄圓、雪圓仔、圓粄仔」,馬祖話稱「湯丸」。

樣子和作法也迥異,通常分成紅白兩色,有包餡的和沒包餡的,包餡的有以芝麻和豆沙為代表的甜湯圓和以鮮肉為代表的鹹湯圓。外省人和閩南人多食用包餡的湯圓。

客家人的湯圓多以沒包餡的為主,有鹹的和甜的兩種口味,鹹的湯圓佐料豐富,有蝦米、肉絲、香菇等,起鍋時再配上當令時蔬茼蒿菜,風味極佳,甜湯圓則搭配黑糖加老薑,具有驅寒作用。

雖然同一個節氣不同地方的飲食大不相同,但歸根到底都是從「冬至」特定的內涵與定義而來的。古人認為冬至當天夜最長「陰氣」最盛、白天最短「陽氣」最衰弱,所以要通過吃羊肉、吃餃子、喝赤豆粥來補充「陽氣」,

此外,有的地方還會特意吃一點青菜,因為綠色容易讓人想到春天,冬至之後又是陽氣生髮的時候,吃青菜也是希望春天快點到來。


Empty